入齿便作冰雪声——西瓜
入齿便作冰雪声——西瓜
【名篇佳句】
西瓜吟
[宋]文天祥
拔出金佩刀,斫破苍玉瓶。
千点红樱桃,一团黄水晶。
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
长安清富说邵平,争如汉朝作公卿。
[释义]诗人拔出金佩刀,砍破皮色苍绿的西瓜。西瓜裂开发出清脆声响,粒粒瓜籽显现,好似颗颗樱桃点缀其间,鲜黄的瓜瓤如黄水晶般莹润透亮。诗人迫不及待地品尝一口西瓜,初入齿间,啖瓜瓤有如啮冰雪般清凉脆爽,暑热顿消,凉意立生。在享用甘甜西瓜的同时,诗人联想到了历史上著名的“瓜农”——邵平。邵平在秦朝被封为东陵侯,秦亡之后,他在长安城东种瓜,瓜味美多汁,被世人称为“东陵瓜”。也许在长安享福的显贵们谈起瓜农邵平(从前的东陵侯),肯定会觉得他怎么比得上那些在汉朝做公卿的识时务者呢?
一、古诗词中的“吃瓜群众”
炎炎夏日,古人何以解暑?唯有吃瓜。西瓜甜美多汁,是消热解渴的佳品。南宋末年,著名诗人文天祥就在《西瓜吟》中向我们展示了他吃瓜的过程与感受,但诗人没有只停留在吃瓜的层面,他还联想到了不仕二朝的东陵侯邵平。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啖瓜时联想到他,想必与自己的报国之志有关。文天祥一生抗元,即使南宋大势已去,面对元朝的威逼利诱,他也在《吟啸集》中明确表示:“忠臣不事二主”。《西瓜吟》一诗以寥寥数语生动地描绘了吃瓜的细节妙趣,更展现了诗人不仕元朝的忠贞气节。
那古代的“吃瓜群众”是如何用文字来风雅地进行一场场“吃播”的呢?
论最潇洒的吃瓜人,当属苏东坡。民间传说中,他曾作一副有关吃西瓜的对联:“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甩;思前想后观《左传》,书往右翻。”这副对联生动形象地向我们展示了洒脱快意的吃瓜过程,真是妙趣横生。
明初文学家瞿佑对西瓜的描述绝妙生动,极富想象力:“采得青门绿玉房,巧将猩血沁中央。结成晞日三危露,泻出流霞九酝浆。”(《红瓤瓜》)瞿佑用“青门绿玉房”作瓜皮,用“猩血”喻瓜瓤,以“晞日三危露”“流霞九酝浆”喻瓜汁,读来令人口舌生津。
清代词人陈维崧更加诗意地赞美西瓜带给人的沁凉,冰凉的西瓜简直是天然的空调:“嫩瓤凉瓠,正红冰凝结。绀唾霞膏斗芳洁。傍银床、牵动百尺寒泉,缥色映、恍助玉壶寒彻。”(《洞仙歌·西瓜》)
清代纪晓岚对西瓜则大加夸赞:“凉争冰雪甜争蜜,消得温暾顾渚茶。”(《咏西瓜》)如此甘甜清凉之物,简直是所有人的“梦中情瓜”。
二、“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妙用
在诗歌创作中,使用修辞手法会让词句显得更加生动鲜明、趣意盎然。比喻是古代诗人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包括明喻、暗喻与借喻。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和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之间常用“好像”“仿佛”这类比喻词连接,是明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成为”等连接的,是暗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是借喻。比如在文天祥《西瓜吟》一诗中,以“苍玉瓶”比喻皮色苍绿的西瓜,突出了西瓜形体的圆润与光泽;以“黄水晶”比喻黄色瓜瓤,生动地描写出了瓜瓤的晶莹剔透。在明代瞿佑《红瓤瓜》一诗中,以“青门绿玉房”比喻西瓜的色泽,以“猩血”比喻红色瓜瓤,以“晞日三危露”“流霞九酝浆”比喻西瓜的汁液。以上这些都是诗人运用借喻这一修辞手法进行创作的例子,本体与比喻词不出现,直接借用喻体,诗歌语言灵动鲜活,意蕴悠远,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周羿彤 摘自《中国卡通》2022.7(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