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
无人知是荔枝来——荔枝
[名篇佳句]
过华清宫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释义]
在长安临潼骊山山麓,唐玄宗悉心营建了规模宏大的离宫——华清宫,这里以汤泉为中心,以花园为点缀,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在长安回望骊山宛如锦绣堆簇,美得不可言喻,山顶上华清宫的千重宫门依次打开。贵妃看到快马飞驰扬起的滚滚烟尘欢心一笑,原来让贵妃喜悦的,是南方传送荔枝的驿马到了。
[延伸阅读]
一、舍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反讽
说荔枝差点儿颠覆了大唐王朝,是不是很像天方夜谭?但在杜牧和很多古代人心里,确实是这样认为的。《过华清宫》这首名诗字面意思很简单,只是说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便派人从南方用快马接力运到长安。表面上看起来没有政治意味,但实际上这首诗的前后两部分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荔枝和大唐王朝命运的关系,就隐含在这个反差里。
长安在北方,想要吃到南方的新鲜荔枝,需要千里迢迢地运送,付出许许多多“人马僵毙”的血泪代价,不知给沿途百姓带来多少负担。荔枝本轻,诗中却叙写浓重。国与民本重,诗中却轻轻略过。一轻一重之间,考验的是统治者是否能够在私欲与国家大事之间做出正确权衡。唐玄宗正是因为沉溺于享受,荒废国事,才导致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所以,苏轼的《叹荔枝》也写道:“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历来的统治者,无论汉唐,多半如此。苏轼说得很直接,惊心动魄。而杜牧用颇具深意的“妃子笑”和发人深省的“无人知”来反讽现实,不事雕琢,却含蓄有力,意味深长。
二、美好的“荔枝”诗词
借题发挥,是古代诗歌常见的手法。人为造成的灾难,荔枝有什么过错呢?如此可爱的水果,对它该有的喜欢,一点儿都不能少。有更多的诗,就是写荔枝的美味和荔枝的美好。像被流放到岭南的苏轼在《食荔枝》中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还在《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中把荔枝比作美丽的女子,“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而白居易第一次尝到荔枝也惊呆了,“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霜。燕支掌中颗,甘露舌头浆”(《题郡中荔枝诗十八韵兼寄万州杨八使君》)。在白居易看来,荔枝的味道应是天上才有的味道。
美好的事物总是被人们赋予美好的感情。大唐名相张九龄是广东人,总是用“百果之中,无一可比”向同僚夸耀家乡的荔枝。同僚不信,他便干脆写了一篇《荔枝赋》。长在四川的陕西女诗人薛涛,算是半个荔枝乡人。她在离开四川之后写过一首《忆荔枝》,说“绛实丰肌不可忘”。红色的果实,丰满的果肉,包裹的都是满满的家乡味道。
三、小篇幅、大容量的绝句
绝句是在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进入盛唐,七言绝句有了长足的发展,像李白、王昌龄、杜牧等都是绝句高水平的代表。《过华清宫》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个字。短小的篇幅却要容纳那么多的历史事件和感慨,显然是非常困难的。但是杜牧做到了,他选择了极好的切入点。《过华清宫》中描写了一个动态的场景:新鲜的荔枝经过艰难的驿递,被及时送到华清宫,马上就要呈到期待已久的贵妃手中了。从这个时间点向前延伸是贵妃拿到荔枝的情景,向后则是驿马还在途中奔驰的场面。无论写哪一段,都不及这个将至而未至的时刻。它既有很强的画面感,又具备动态的特点。精妙的构思,使得《过华清宫》虽然短小精悍,但却有极强的表现力。
雍繁星 摘自《中国卡通》2022.6(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