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快乐阅读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

    9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在北京协和医院里,一位名叫华静的年轻妈妈生下了一名男婴。华静和丈夫袁兴烈很开心,商量着给孩子起名字。在名字没有想好之前,他们就在出生登记材料上写下了“袁小孩”三个字。这位叫“袁小孩”的男婴后来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袁隆平”!

    你好,袁小孩

    袁隆平在家中排行老二,小名“二毛”。小时候的袁隆平很调皮,充满了好奇心,喜欢追根究底。老师们常说:“袁隆平,你别胡思乱想!”但好奇的他才不听呢!

    袁隆平的妈妈是一位小学英语老师,她温柔乐观,喜欢给孩子讲故事。其中,炎帝神农氏的故事给袁隆平埋下了一份憧憬,他开始向往“田园之美、农艺之乐”的生活。

    6岁那年,袁隆平和同学们去郊游,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袁隆平觉得这一切实在是太美了!当时年幼的他就在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种出超级大红薯

    长大后的袁隆平圆了小时候的农校梦。1963年8月,他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来到湖南一所偏远的农校工作。那时候,他不光教书,还带学生们下田做试验。

    他根据“无性培育”理论,通过嫁接的方法,把晚上绽放的月光花嫁接在红薯上,想通过月光花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使长在地下的红薯淀粉增多,长得白白胖胖,还能使地上的红薯秧结出优良的红薯籽。如果这个试验成功,就可以节约大量的种薯,农民就再也不用辛苦育苗了。

    说干就干,在袁隆平的精心培育下,月光红薯的薯秧长得非常旺盛,但要想让薯秧结籽儿,必须进行短日照处理。因为缺少设备,袁隆平就将自己的床单和被单统统拿出来,用墨汁涂黑,充当遮光的屏障。

    很快到了收获时节,学生们发现地下的红薯长得都很大,最大的一个,竟达到17.5斤,大家都兴奋地管它叫“红薯王”。

    那么,这些月光红薯结出的籽儿应该就能长出超级大红薯了吧?但事与愿违,第二年秋天,袁隆平发现通过“无性培育”得来的月光红薯的种子,长大后只开月光花,根本就不结红薯。袁隆平用实践证明了“无性培育”的这条路走不通。

    禾下乘凉梦

    看到“无性培育”的路是个死胡同,袁隆平决定尝试走遗传学这条新路。这次他把目标对准了五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的水稻,开启了他的水稻人生。

    袁隆平为什么对水稻如此青睐呢?原来,在1959~1961年,全国闹饥荒,袁隆平也挨了不少饿,靠吃野菜树皮活命,由于营养不良,还得了水肿病。看着人们挨饿,袁隆平非常难过。他下决心要让人们吃饱饭。

    当时,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土豆是世界五大主要粮食作物,但只有水稻在培育优质、高产的品种上停滞不前。

    该从哪里着手来提高水稻产量呢?

    袁隆平想啊想,满脑子都是高产水稻。有一天晚上,他竟然做了一个梦: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他看着好高兴,坐到稻穗下乘凉……

    为了实现这个禾下乘凉梦,袁隆平查资料、下田做试验。他还向农民请教,当听说他们要翻山越岭去别的村庄换种子时,袁隆平十分好奇地问:“为什么要换种子呢?”农民说:“多施肥不如勤换种子,这是老祖宗留下的经验啊,袁老师,你要是能帮我们培育高产种子,那该多好啊!”

    袁隆平立刻意识到,培育高产的水稻种子就是他努力的方向。

    鹤立鸡群的稻株

    可是该怎样去找高产的种子呢?袁隆平将目光投向了一望无尽的稻田。当时选育优良稻种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农田里寻找优良的单株加以培育,再优中选优。每到水稻抽穗的季节,袁隆平就顶着烈日,在热气蒸腾的稻田里寻找长势极好的稻株。终于,在观察了上万株水稻后,1961年7月的一天,袁隆平发现了一株长势极好的水稻。他和助手惊喜地数来数去,这一支水稻上竟然有230颗稻粒,他高兴极了,给它取名“鹤立鸡群”!

    “鹤立鸡群”如此优秀,那么它能作为高产的种子吗?第二年,袁隆平满怀期望地洒下“鹤立鸡群”的种子,种了1000多株。他每天认真观察、施肥、除草……可稻株们的表现并不好。瞧,它们高的高、矮的矮,有的抽穗早,有的抽穗晚,没有一株像它们的“妈妈”那样优异。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解开杂交水稻的奥秘

    水稻是自花授粉、雌雄同蕊的作物,这就好比水稻夫妻俩一出生就同住一间屋里,属于近亲结婚。如果“原配丈夫”——雄蕊天然不育,那么这个“妻子”——雌蕊在风媒的帮助下,找到了一个亲缘关系较远的“新丈夫”,它们生出的水稻就是优势最明显的天然杂交水稻了。那么,现在只要找到雄蕊天然不育的水稻(又叫天然雄性败育株),就能解决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难题。

    袁隆平和妻子、助手,在茫茫的稻田里一株一株地观察,在观察了14万株水稻后,终于找到了一株天然野生败育株。但太少了,不够做试验,他们只能继续找,在第三个年头,他们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败育株。他们反复试种,但好几年过去了,仍然没有成功。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原来他们用来做研究的水稻都是人工栽培的水稻,近亲联姻,后代表现不好。

    于是,袁隆平和助手决定去荒野寻找野生的天然雄性败育株进行杂交研究。经过漫长的寻觅,直到1970年10月,在海南的一处荒野里,袁隆平的助手终于找到了一株天然雄性败育野生稻。后来,这株野生稻被取名“野败”,它是杂交水稻的“好妈妈”。

    1973年,杂交水稻研究终于成功了。

稻香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