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快乐阅读

良贾深藏



    “藏”有两种读音,一为“cang”,一为“zang”。读“cang”,有收存之意;读“zang”,则是指储放东西的地方。一件东西被妥善保管、细心安放,就是被珍藏的宝藏。

    “藏”有被时间衡量的价值,一卷墨书竹简,出自于秦朝小吏之手。它的价值在时间长河中一点点沉淀,直到被挖掘、发现,向世人诉说人类社会点滴的发展。

    “藏”有被距离赋予的价值。一纸值千金的家书,就是古人在客居他乡的漫漫岁月里,唯一的慰藉。当他们感到孤苦无依时,“重检家书忍泪看”,便能得到片刻满足。

    “藏”有被智慧和心血倾注的价值。少年天才画师燃尽心血,成就《千里江山图》的巨制杰构;手工匠人耗费一万多个工时,雕琢出宁波万工轿的光彩夺目。它们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难以复刻。

    “藏”的价值千面,不同的人对“藏”的态度也不尽相同。他们的故事藏于不同的词语中,最终化为中华语库的宝藏。

    良贾深藏

    释义:会做买卖的人把贵重的东西收藏起来,不让你摸清底细。比喻真正有学识的人不在人前表露。

    春秋时期,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前往周朝国都拜谒老子,向他请教关于礼的学问。

    老子当时正在周朝做守藏室之史,也就是国家图书馆的史官。他从浩如烟海的书中抬起头,望着孔子那张敛着锋芒的脸,开口道:“您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神态却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神情和过大的志向,它们对您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

    老子认为,无论是商人的货物还是个人的才华和品德。都应该好好地珍藏起来,不要轻易显露。但是藏什么、如何藏、藏在哪,这其中的是非曲直,也值得细说。

    在成语“什袭珍藏”中,“什”形容数量之多,“袭”有“层”的意思:一件被层层包好的物品,必然是主人的珍藏之物。

    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宋国人得到了一块像玉一样的石头。他认为这是一块了不起的宝贝,拿回家珍藏了起来。

    宋国人的朋友从周朝都城而来,听说这件事后,想见识一下。为此,宋国人沐浴斋戒了7天,特意换上玄色衣袍,戴上大冠,举行最高规格的祭祀典礼来开启。只见“宝贝”被华美的匣子一重重装着,又用丝帛一层层包裹。客人仔细端详一番后,却忍不住笑出声来:“这是燕石啊,与砖瓦没有什么差别!”

    宋国人闻之大怒:“你这是商人的说法,小人的心思!”之后,他把这块燕石藏得更加小心,守护得更加严密。

    不过,即便收藏了真正的宝物,也有人弄巧成拙,让人唏嘘。

    古代的民间笑话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张三积攒了三百两银子,埋在地下。但他不放心,特意留字“此地无银三百两”。结果没多久,这些银子不翼而飞,在原来藏银子的地方有一封信,上面写着“隔壁王二不曾偷”。后来,“此地无银三百两”成为成语,比喻想要隐瞒、掩饰真实情况,结果反而暴露了。

    还有一个成语“剖腹藏珠”,出自于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讲的故事。有一位西域的商人,偶然间得到一颗非常稀有的珍珠。因为珍珠价值连城,商人担心引来觊觎,想尽办法把它藏起来。可惜,无论藏在哪里,商人都觉得不放心。最终,他决定剖开肚子,把珍珠藏进去。

    唐太宗讲完故事,问在场的大臣,是否真有这样的人存在?大臣回复各异。唐太宗话锋一转,说道:“这个商人只爱惜珍珠,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的确荒谬至极。可是,有的官员因为贪赃枉法而送命,有的皇帝因为骄奢淫逸而亡国,他们的行为,不是和商人一样吗?”

    在历史上,的确有人为贪财聚宝不惜性命,不过还有一些人却从储钱器具中悟出道理,躬行节俭,成长为国之股肱。

    公孙弘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的人,他官至高位,但一直食不求甘、居不重茵,非常简朴。这背后与一个扑满有关。

    扑满是古代的存钱罐。公孙弘初入官场时,他的同乡邹长倩见他贫穷,没有多少资财,便解下衣裳,脱下鞋履和冠帽,给公孙弘穿戴。邹长倩赠送他三样礼物,分别是青草、素丝和扑满,并写了一封信鼓励他:“人没有‘未被选拔任用’和‘已显赫闻达’的区别,道在就尊贵……扑满是用陶土制成的蓄钱器皿,只有存钱的入口而没有取钱的出口。土是粗物,钱是重货。如果入而不出,积而不散,就要敲碎。那些只知道聚敛财物而不能散财的人,将来就有扑满之败,怎么能不以此为戒?”

    所以在官场沉浮中,公孙弘一直勤俭,甚至因俸禄多却盖粗布被子而遭到弹劾。他在丞相府邸广纳贤才,拿出全部俸禄供养宾客。他没有私财可以隐藏,却获得了更大的宝藏——皇帝的信赖和器重。

    如果,皇帝也厉行节俭呢?

    汉武帝时期,天下奢靡之风兴起,百姓离开土地,争着经商。汉武帝向大臣东方朔请教教化民众的方法。

    东方朔回答道:“上古时期的事例太久远了,我不敢详细讲述,所以就近取材,以孝文皇帝来示例吧!当时,就连六七十岁的老人都听闻,孝文皇帝虽然贵为天子,享有国家的一切财富,但他只穿粗布衣服、生皮制的鞋子,把芦苇当作佩剑,坐在莞草、蒲草编织的席子上,就连大殿上的帷幕,都是用各地上书的布套缝制而成的。他以高尚的道德为美,以仁义为准则,天下都以此为风俗,受到了教化。”

    孝文皇帝将道德与仁义视为宝物,虽然并无物质价值,但在他的治理下,百姓安居乐业、民风淳厚朴实、万物安宁和谐,这才是真正惠及万民的无价之宝。

摘自《少年博览》2020.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