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快乐阅读

举杯消愁愁更愁



    举杯消愁愁更愁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能见到酒,也许你的爸爸就很喜欢喝酒。可是,亲爱的小朋友,你有没有产生过这个疑问:酒究竟是谁发明的?

    面对酒的起源问题,我们国家的小朋友和西方国家的小朋友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在古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宙斯有一个儿子,叫狄俄尼索斯。狄俄尼索斯教会了人们酿酒,被人们信奉为酒神。那么,我们中国的酒神又是谁呢?传说有两个人:仪狄和杜康。

    仪狄是夏朝时的人,是史书记录的最早的酿酒专家。不过,这位酒神的性别不明。先秦文献中说其为女性,而在后世的文献中仪狄则是男性。

    比起仪狄,杜康的名气似乎更大一些,这可要感谢一个人——曹操。曹操的《短歌行》中有一句“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正是这句千古名诗让杜康得以名声大振。据传,有一次杜康发现剩饭会流出来一种气味特殊的“水”,他在仔细研究后便发明了酒(其实他利用了自然发酵的原理),并把酿酒的技术教给了百姓。自此,酒便走入了人们的生活。

    后来呢,“杜康”渐渐成了酒的代名词。所以曹操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不是说只有杜康能帮他解忧,而是说只有杜康发明的酒才能解除忧愁。

    对于很多人来说,酒有消愁的功效,醇香的酒能让人暂时忘却心中的愁闷,所以他们喜欢饮酒。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就是一个嗜酒如命的人。

    有人说“阮籍胸中垒块,故需酒浇之”,意思是阮籍心中有很多不平,所以要靠喝酒来浇灭。这里的“胸中垒块”指的就是心中的愁闷。后来,人们用“酒浇垒块”比喻借酒消愁。那么,阮籍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的愁闷,要通过酒来“浇愁”呢?这和他所处的时代有关。

    阮籍生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魏国人。那时,曹氏和司马氏两大政权明争暗斗,搅得政局动荡不安,朝廷内外人心惶惶。阮籍虽是一名有志之士,但面对政局也深感无力,于是心中愁闷无比,便借助酒来一消心中闷气。另外,阮籍常常装出一副对政事漠不关心的态度,这时,酒就成了最好的伪装道具。

    司马氏的司马昭一直想拉拢阮籍,多次给阮籍做“思想工作”,可都被阮籍搪塞过去了。

    一次,司马昭想出个办法——联姻,就是让自己的儿子娶阮籍的女儿为妻,这样他和阮籍就成为亲家了,还怕阮籍不帮自己吗?但他没有想到的是,阮籍为了躲避这门亲事,连着六十天都喝得烂醉如泥、不省人事。结果,司马昭无可奈何,只能暂时作罢联姻之事。

    醉酒让阮籍逃避了婚事,但醉酒真的有“消愁”的功效吗?李白有诗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他说抽出宝刀去斩流水,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加湍急;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却愁上加愁。由此可见,酒并不能真的消解愁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醉酒终有一醒。醒酒后,人们心中的愁闷并没有消失,也许还会加重,李清照的“酒醒时、往事愁肠”就印证了这一点。

    作为一位喜欢喝酒的女词人,李清照的诗词中常常有“酒”的身影。未出嫁前,李清照就喜欢喝酒。一次夏日傍晚,她泛着小舟在溪上游玩,因为醉酒误入了藕花塘,惊动了那里的鸥鹭。刹那间,鸥鹭一齐展翅,飞向了天空。多么可遇而不可求的景观哪!

    后来,李清照在回忆起这段往事的时候,写下了《如梦令》一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时的酒,对李清照来说是非常美好的,象征着她肆意的青春与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充满了明快的色彩。但在经历过一些变故后,李清照诗词中的酒,已满是愁绪。

摘自《童话王国语言与魔法师》2019.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