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乐器
藏族人民能歌善舞,藏族的民间音乐也十分丰富,有囊玛、热巴、弦子、堆谐等许多表演形式,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与这些歌舞有关的两件有趣的乐器吧!
扎木年
扎木年,也叫扎木聂,因其琴头是一个龙头装饰,有些地方也称它为龙头琴,是藏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件弹拨乐器。它的名字很美,藏语中,扎木是“声音”的意思,年是“悦耳、动听”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优美动听的声音。扎木年广泛流传在西藏、四川、青海等地,尤其在日喀则、拉萨最为盛行。
扎本年的共鸣箱呈葫芦形状,共鸣箱的箱壁厚度由下向上递减,最下端厚度约1.5厘米,到了葫芦腰的部位最薄,约只有0.5厘米,由一整块术头挖制而成,比如白杨木、桑木、核桃木等,其中红木制作的琴体效果最好,声音清脆。共鸣箱正面最早用胶粘山羊皮或獐子皮,上世纪60年代以后,经过乐器厂的改革,更多采用蟒皮。
在琴皮的上方,开有月牙星星形状的音孔,藏语称它扎木年卡,译过来是扎木年的嘴,十分形象有趣。扎木年有一个细长的中空琴杆,正面是指板无品格,6根琴弦分为3组,每组定音相同的两根琴弦距离稍近,所以,琴弦虽然和吉他一样多,但发出的音较单一。
扎木年有4种形制:(1)低音扎木年,琴长约126厘米,多用于隆重正式的演出场合;(2)大扎木年,琴长约111厘米;(3)中扎木年,琴长约103厘米,广泛应用在多种场合;(4)小扎木年,琴长约81厘米,专为儿童定制。
扎木年的起源众说纷坛,有学者认为它是由印度一件弹拨乐器传人西藏后,通过本土文化影响逐渐衍变而来;也有一部分学者根据藏文文献中查到,松赞干布曾演奏过扎木年的记载,由此判断扎木年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甚至在神话故事中,佛教释迦牟尼时代便有扎木年的存在,书中描绘“妙音天女升起于大海中,手持扎木年”,这段描写即使是人们的想象,也说明人们对扎木年的美好向往;其实还有一种最普遍也是更多学者认可的说法,扎木年起源于西藏本土,历史大约有六七百年。无论哪种说法,扎木年都是一件备受藏族人民喜爱的乐器。
扎木年主要用于合奏、民间歌舞伴奏,或者人们在家消遣娱乐时自弹自唱,有一些地方也会在宗教活动中使用它。经过改革后的现代扎木年还可以用于独奏。日喀则、拉萨等地民间音乐丰富,扎木年多用于歌舞音乐囊玛、堆谐的伴奏,在上世纪80年代,还发展出一种女声弹唱扎木年的表演形式。
扎木年的演奏方法很特别,只用左手食指与无名指,或食指与中指按弦,拇指不可以放在指板上。最早的演奏技法单一,只在一把位演奏,不换把,后来专业音乐工作者通过借鉴我国其他弹拨乐器的演奏技法,将其运用在扎木年上,使其技巧方法得到了很大的提升,通过换把,音域也更加丰富、饱满。站立演奏时,将琴上的彩带斜跨在右肩上,琴头在身体的左侧,边奏边舞;坐姿演奏时,可以坐在椅子上或者随性地席地而坐,将琴斜置在右腿上演奏。
达玛如,又称扎玛如、达日等,是一种双面小型拨浪鼓。千万不要小瞧它,它与我们熟知的拨浪鼓的形制有着很大的区别呢。
达玛如的鼓体由木头、象牙或人骨制作而成。在用木头和象牙制作时,会取完整材料将其雕刻而成;而用人骨制作主要流传于旧社会时期,需要取两片碗状人骨,在底部开孔,再进行相关制作。鼓面一般用染成墨绿色的羊皮。在两鼓之间的相连处四周,有精致银片装饰,两个用皮革制作的鼓坠用丝绳系在边侧,鼓的下方有长长的彩色绸带,有的甚至长达半米。
达玛如有很多大小形制,比较大的达玛如鼓面直径有20~30厘米,大多为木质;小的达玛如鼓面直径约10厘米,由象牙或人骨制作。
演奏方法:右手持鼓,迅速转动手腕,使两侧鼓坠敲击鼓面发出声响,鼓声清脆。达玛如常用于寺庙中,比如集体诵经和单独诵经时,便可摇奏它;也用于民间艺人表演时,领舞者手持小型达玛如边奏边舞。
郭羽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