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快乐阅读

像孔子那样尽孝

孝是子女对父母的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在《孝经·开宗明义篇》中说:“夫孝,德之本也。”这个观点后来演变成一句几乎尽人皆知的俗语:“百善孝为先。”孔子认为,孝是一个人建立道德的基础。 什么是孝?又该如何尽孝呢?《论语·为政篇》记载,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由此可知,有很多人把孝简单地理解为养。孔子深刻地指出,孝的实质是敬。有养无敬,就像狗能替人看家、马能给人拉车的服务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养只能安身,敬才能安心,安心才叫孝。所以当一个叫孟武伯的人请教如何尽孝时,孔子告诉他:“父母唯其疾之忧。”人吃五谷杂粮,疾病在所难免,父母对子女健康的担忧,几乎是无法消除的。除此之外不再给父母增添忧虑,就算得上孝子了。懂得这个道理,做子女的就会努力修身养性,经营好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为父母减少忧虑。所以,一个心中装着父母的人,任何时候都不会任意妄为、扰乱社会。孝,既是家庭幸福的保障,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论语·为政篇》记载,学生子夏问如何尽孝,孔子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所有事情都能代劳,美味佳肴父母先用,但整天甩脸子给他们看,能算是孝吗?当然不是。孔子认为,最难能可贵的,是始终做到和颜悦色。只有这样,才能让父母感受到亲情的快乐,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养老和孝亲,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明白了这个道理,尽孝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比如一声问候,一点耐心,一杯热水,回家吃顿饭,陪父母散散步、聊聊天,都是尽孝。孝无关年龄职业、贫富贵贱,只要有心,人人可为。 当然,和颜悦色并非一切顺从。《孝经·谏诤章》记载,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问他这样一个问题:一切听从父母之命,就可以算是孝子了吧?孔子听后反应非常强烈,连说了两句:这叫什么话!这叫什么话!然后讲述了一番道理:为人臣、为人子者,面对不义之事应该敢于直言劝谏,否则就会陷君、陷亲于不义,甚至导致国破家亡身败。一切顺从就会沦为愚孝。但曾子似乎并没有领会孔子的教导。曾子有一次跟随父亲到瓜田锄草,不小心铲断了瓜秧,脾气暴躁的父亲抡起大棒就打。曾子并不躲避,居然被打昏在地。曾子醒后赶紧去安慰父亲。为了让父亲知道自己身体无碍,回到房间后,他又故意抚琴唱歌让父亲听到。曾子满以为自己这样的孝行算是无可挑剔了,但孔子听说之后却非常生气,甚至不允许他进门。曾子感到既委屈又不解。孔子告诉曾子,顺从暴怒父亲的责打,如果被打伤甚至打死,就是陷父亲于不义,恰是不孝。面对父母的责罚,正确的做法应是“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曾子听了恍然大悟。当然,劝谏父母之过不能颐指气使、傲慢粗暴,要注意态度和方式,要做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总之,孝应该是真诚的,又应该是理性的。而真诚与理性,正是一切道德修养的内在品质。

扈书乘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