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孔子那样快乐
“孔子的志向那么远大,做事又那么自律,是不是太苦了自己?”在很多人看来,追求道德是辛苦的,“仁以为己任”的孔子,大概不会有多少快乐而言吧。
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们还是听听孔子自己怎么说吧。《孔子家语·在厄篇》记载,孔子的大弟子子路问:“追求道德的人会有忧愁吗?”孔子斩钉截铁地说:“没有。君子追求道德修养,没有实现目标时,享受修行的快乐;实现目标后,享受道德的快乐。所以,有终生的快乐,而无一日的忧愁。不追求道德的小人则不然,他们一心追求名利富贵,没有得到时害怕得不到,得到以后又害怕会失去。因为总是患得患失,所以有终生的忧愁,而无一日的快乐。”孔子的论述真是绝妙,指出了快乐人生的真谛:真正的快乐永远在内而不在外,在精神而不在物质!
《论语·述而篇》记载,弟子们发现“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言外之意,孔子只要没有伤心事,几乎每天都会唱歌。他们还发现“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老师平日里总是从容快乐、安然自适。即便在生活艰苦、身遭危难之时,这种快乐依然如故。《论语·述而篇》中,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吃粗粮喝清水,睡觉时弯起胳膊当枕头,这样的生活也一样充满快乐。孔子最欣赏的学生颜回也有这样的快乐。《论语·雍也篇》中,孔子夸赞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用竹筐盛饭吃,用瓜瓢舀水喝(指饮食粗疏),住在破旧的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样的清苦,颜回却不改变自己的快乐。《孔子家语·在厄篇》记载,孔子师徒周游列国时,曾在陈、蔡之间被两国军队围困,绝粮七日,弟子们都爬不起来了,一个个垂头丧气,孔子却依然“慷慨讲诵,弦歌不衰”。很多弟子对此不理解,甚至心生怨气,只有颜回像老师一样悠然自在。如此困窘的环境下为什么能够“不改其乐”?庄子在《庄子·让王篇》中一语道破天机:“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于此,则穷通为寒暑风雨之序矣。”古时得道的人,对待穷困和通达就像面对季节天气的转换一样从容自在,即《论语·子罕篇》中孔子所说:“仁者不忧。”
反观当下,很多人生活富足,却少有快乐。郁闷、烦躁、没意思等不良情绪就像可恶的雾霾无所不在。要想找回快乐,就得好好体会孔子、颜回的快乐,懂得了“孔颜乐处”,也就找到了对治时弊、调整人生、改善生命的灵丹妙药。
扈书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