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灵魂是靠文字喂养的
《偷书贼》是一部小说,好莱坞曾讲起改编为同名影片,这是一个在德国纳粹统治下的慕尼黑,几个少年在绝望中求生、成长的故事。读这部小说(影片也值得一看,尽管与小说有些不同),引起了我对自己少年时代的回忆,也让我们思考应该如何讲述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一切。硬把它说成“阳光灿烂的日子”,是误导,也是歪曲,于一部分人也许是的,而大多数人的经历和感受使得他们不能接受这样的描述;以今天事后诸葛亮式的道德优越感对待那个时候参与到社会运动中的普通人(所谓每一个人都是有罪的,都应该忏悔),也是不妥当的,它忽视了社会运动席卷一切的力量,以及个人的弱小和人性的复杂。而这恰恰是《偷书贼》所表现出来的政治智慧和人道主义的精神气质。这几个少年和他们周围的成年人做了他们所能做的,承受着他们不得不承受的,他们有的熬过了那个时代,有的没有熬过那个时代,无论如何,他们的人生已经与那个时代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叙事态度,也是我们这里特别稀罕的东西:“同样的一件事,怎么会如此丑恶又如此美好?有关于此的文字和故事怎么可以这么具有毁灭性,又同时这么熠熠生辉?”难怪本书的讲述者、那个时刻准备带走人的灵魂的鬼最后说:“人类真让我捉摸不透。”比如这个叫汉斯·休伯曼的人,他不是反抗纳粹的英雄,他也曾申请加入纳粹,最终他死于盟军飞机的轰炸,但对养女莉赛尔来说,他是她的家人,他教会她读书,给她拉手风琴,在黑暗中守护着她,他打她一记耳光,然后告诉她,恨元首的话不能在大街上说,不能在学校里说,更不能在青年团里这么说,他们共同拥有一个秘密。他还因多年前的一句承诺,冒着生命危险,收留了一个犹太人。这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和这个时代无关的人,更不是一个被拉来替纳粹承担罪责的傀儡。
这部小说在写到一个人因为读书和写作而获救的时候,显然已触及人的精神世界的一个秘密:人类灵魂是靠文字喂养的,他的强大和坚韧,有时连死神也无可奈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靠阅读使身体和灵魂同时获救的故事。那是一个贫瘠的文化沙漠,我们对这样的生态环境并不陌生,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时甚至要从纳粹烧书的余烬中去“偷”一本书。作者在这里表现了陷于绝望之中的人们对“生”的渴望,这里所谓“生”,不仅是肉体的,更是精神的、灵魂的,有时,精神的贫瘠比物质的贫瘠更加可怕,也更难以忍受。为了满足灵魂对文字的渴望,他甚至去“偷”一本《掘墓人手册》。然而,再贫瘠的土地,都会有生命顽强地成长,从《偷书贼》中我们看到了这一点。
解玺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