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快乐阅读

清明时节也“寒食”?

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已成为我国的一种风俗习惯。以前的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因为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在清明节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清明节的老习俗讲究禁火、扫墓。每逢清明节的前一天,晋中一带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不生火做饭,这一天大家都吃冷食,所以当地人把这一天称作“寒食节”。 关于“寒食节”还有一段故事。原来,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做了晋国的国君,成了晋文公。在他分封大臣时,竟把“割股奉君”的老臣介子推给忘了。当他派人去请时,介子推已经背着老母亲躲到当时的邬县绵山上隐居起来。于是重耳下令焚山,企图逼介子推母子出山,但介子推至死不出山,和老母抱着一棵树死于林中。重耳知道后懊悔不已,就把绵山改为介山,邬县改为介休县,而且把放火烧死介子推的那一天,即清明节的前一天,定为“寒食节”。 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所以人们习惯把两个节日放在一起过。到了隋唐年间,民间渐渐也把两节的习俗融合,就成为同一个节日了。

显显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