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的语言亮起来
作家秦牧说:“文学作品的文字,除了要求清晰流畅之外,还要求优美。文字如果不能给人以美感,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会大大降低。”一篇作文的优劣,除受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等众多因素支配以外,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即语言,要求形象、生动、活泼。怎样让你的语言亮起来呢?
一、运用修辞格,讲究绚丽美
佛要金装,人要衣装,语言也要靠各种修辞手法来装饰,要恰到好处地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来增添文章的美感。如:
1.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比喻)。
2.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拟人)
3.那欢乐的叫喊声,都快把树上的积雪震落下来。(夸张)
4.看到那数不尽的青松白桦,谁能不向四面八方望一望呢?(反问)
5.目送着小明渐渐远去的背影,我突然觉得他越来越高大起来。(双关)
6.在童年的滑梯上,我滑出了一串串亮丽的音符,滑出了一个个难忘的日子。(粘连)
7.欣赏高山,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找到强悍和凝重;欣赏大树,自然会在大树的品格中获得自信和尊严;欣赏小草,自然会在小草的繁茂中吸取执着与希望。(排比)
以上修辞手法运用巧妙,或通俗易懂,或形象生动,或语势强烈,或含义隽永,或具有韵律美,俨然绿叶配红花,增添了文章的美感。修辞的种类很多,在文章中要尽量、合理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二、运用口语和俗语,讲究自然美
适当在文章中运用口语和俗语,能给人以亲切温馨之感,提高文章的感染力。如:1.有一天,村里来了个收废品的,瘸爷爷凑上去就唠嗑开了。(如果换成“凑上去交谈”,文章就逊色不少。)2.“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别看我平时一本正经,闷声不响,其实当没有旁人时,我就“原形毕露”,玩性大发。(俗语的运用,增强了说服力。)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优美又富含哲理的语言,平时要注意听,听到好的语言要记下来,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
三,运用修饰语,讲究形象美
适当在文章中添点调味品——修饰语,让画面充满立体感,可使文章熠熠生辉。有个作家举过一个例子,他说:“有个小银元落在地上。”这个句子显得呆板,不形象,应写成“有个小银元,从桌子上滚了下来,在地上叮叮当当地跳着”。你瞧,改后的句子多么具有动感(灵活运用了动词、拟声词),使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得到调动,印象更加深刻了。如:1.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堆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2.夜静悄悄的.万籁俱寂,一丝凉凉的微风,穿过窗户,轻轻地吹拂她小小的脸儿。
上述描写,给人以形象美,使文章显得细腻,丰腴。
四.运用成语,讲究整体美
文章中适当运用一些成语,能给人以美的享受,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1.向桥上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三米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2.老师讲得津津有味,我们听得聚精会神。
五、运用幽默语,讲究艺术美
文章中稍稍闪出那么一点“不正经”,即幽默语,能给读者留下不尽的回味。如:1.“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小刚居然也克隆家长签字了!”小喇叭大声宣布着。2.不知什么时候,我竞成了家里的“国宝”。3.我认真地查找了几遍,算了,换一双吧!我跳下床,套上鞋,这才发现,是鞋私藏了袜子。
以上片段,或戏谑“冒名签字”,或戏谑“家庭的溺爱”,或镜头展示“乱中找袜”的情景,风趣中跳荡着一丝叛逆,风趣中涵盖着一种渴望,风趣中平添着一份诙谐,看,多么有趣,字里行间洋溢着生活气息,人物特点鲜明。真可谓“庄谐之间,个性尽显”。
六、运用多种句式,讲究参差美
文章中适当变换句式,能使文章摇曳多姿,鲜活生动。1.除陈述句外,还要灵活运用感叹句、双重否定句、倒装句、修辞句等。2.长短句、整散句交错运用,显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美,给人一种灵动、妩媚的感觉。如:①这里山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去横秦岭”那种险句。②小朋友在绵绵的春风中行走着,谈笑着,仿佛是雨后的蘑菇,那么多,那么美……
当然,欲使自己的语言亮丽起来,除熟练掌握以上技巧外,还要丰富自己的语言库存。正如郭沫若所言:“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唯有如此,写出的文章才会如春风拂面,令人耳目一新。
曾发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