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好声音
正宗好百科,正宗好声音。欢迎收看由《小爱迪生·奇趣大百科》为大家特别制作的“海洋好声音”。
等等——你也许要问了,海洋深处难道不是终年见不到阳光,黑黢黢一片,并且鸦雀无声的吗?非也,非也,海洋虽然有点儿“瞎”,可是一点儿也不“哑”,它能用千万种声音“说话”:洪亮的、低沉的、甜蜜的,时而“孤鸣”,时而“合奏”,甚至还有许多千奇百怪的神秘声音……
不信,你听——
海洋小贴士
由于海水是电导体,电磁辐射(可见光、无线电和微波等)在海水中衰减得非常厉害,而声音却能有效传播很长的距离(甚至可以环绕地球一周)。因此,许多海洋生物,特别是海洋哺乳动物,往往拥有灵敏的声音感受器,依赖声音探索周围的世界,并与其它同类保持联系。而科学家也开始尝试着利用声音研究和开发海洋。
听,那些海洋动物的声音
哇嘎、喀喇、砰砰
——好吃就要吧唧嘴
如果海洋里的噪声打扰了你,你一定不会想到那是海胆在作怪——新西兰科学家研究证实,每天日出前和黄昏前可以听到的两次海洋喧闹,正是饥肠辘辘的海胆在享用海藻等美食。当海胆用它们嘴巴中央的5颗锋利牙齿和钙化的嘴巴快速咀嚼时,会摩擦珊瑚礁产生声音,而它们的硬壳会让这些声音产生共鸣,传音千里。
同样,鲑鱼在捕食时会发出啧啧声:大西洋的几种石首鱼在夜晚21点至第二天2点左右会发出最响亮的声音(利用靠近鳔的肌肉发出声响,并借助鳔产生共鸣)——这是它们吃大餐的集中时间。
当然,除了表达“吧唧吧唧更好吃”,声音也被用来找吃的。海豚使用回声定位,它们收缩腭部肌肉,产生短促响亮的喀喇声,然后通过猎物所反射的回声来确定自己的食物在哪里,是肥是瘦,或圆或扁,并最终决定要吃什么。有时,调皮的它们还会通过偷听其他海豚的啸声半路劫走猎物偷吃。
鼓虾以闪电般的速度合拢它们那两只巨大无比的螯时,可以发出强烈的爆破声,以此让小鱼小蟹等猎物昏迷或者死亡,继而攫取一顿美餐。
呼咿、吱吱、咚咚
——我的地盘听我的
在大自然中,向来是“我的地盘听我的”,一切以食物链上层的强者说了算。因此,处于强势的动物往往会发出某些特定的声音宣告自己的地位,比如逆戟鲸发出的威胁声对鱼类和其他海洋哺乳动物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海豚的连续“哨音”则可以使许多鱼类吓呆、下沉或者散开。而一些营巢的鱼常常用鳍发出吱吱声、咚咚声,以作出警告,吓退敌害。
小鱼小虾们听到警告,则会识趣地在白天下沉到海洋深处以躲避这些大型的掠食者,直到夜间才浮到水面觅食浮游生物。
呜呼、喔哦、滴滴
——呼朋引伴“海豚音”
当然,说到海洋的声音怎么能少了“海豚音”?包括海豚在内的鲸类是海洋中最为自由自在的“游吟歌手”,它们以固定的频率组合和重复方式发声,就像人类唱歌一样。这些天生的歌唱家除了可以游刃有余地使用歌声定位、觅食和竞争,还常常“以歌会友”“借歌传情”。前方有船只经过需绕行,唱一支歌;妈妈喊孩子回家吃饭,唱一支歌;寻找伴侣,那就对唱一首情歌。
俗话说得好:“到什么海里唱什么歌。”全世界不同海域的蓝鲸,都有属于自己群体的独特歌声。而“情歌王子”座头鲸甚至还有“流行歌曲”,它们一年一个曲调,一年一首新歌,这大概要取决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相亲潮流”。
另类窃听风云
——海底是个闹市区
假如你是一名潜水员,没有沉重的钢盔,只穿戴一套氧气装备潜入水底,那么,除了动物王国的“交响乐”,你还将清晰地听到——浪花拍岸或者潮汐汹涌的声音、石块相互摩擦的声音和沙砾在海底漾动的声音,如果是雨天,你还能听到风声雨声雷鸣声呢——这哪里是传说中的寂静国度,简直就是个喧哗的闹市区嘛!而且谁说只有动物会“说话”?大自然的非生物照样能发声。比如很可能被我们忽视了的冰山。
我们都知道,冰川向海洋的移动通常十分缓慢,但有时也会“心血来潮”加速移动,让人捉摸不透。近来,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指出南极冰山的破裂可能是气候变化的关键性信号。虽然卫星照相目前还无法捕捉到冰山的变化细节,但冰山的碎裂以及在运动中与水摩擦会发出巨大的声音,在水下却相当响亮(这种声音在海面上很难听出来)。现在,海洋学家们已经开始利用海洋声学作为一种新的监测气候变化的工具。
咕噜、噗嗤、吱呀
——听不到的声音来帮忙
除了我们可以直接听到的声音之外,海洋中还有许多只能通过仪器才能监测到的声音。为了听懂它们说的到底是个啥,研究人员常常在海底安装水下听音器,在海边建立实验室,设置地震监测台站,借助水听器收听海底传播的气泡声,然后通过分析声音的频谱特性(频率的分布曲线特性),分辨深海中的各种声音,以此确定海底地震、火山和风暴等的精确位置。
1996年2月28日,一些海洋学家在太平洋上侦听水下声音时,收听到一种比音乐更为美妙的声音:这是一种富有节奏的海洋地震的声音。科学家表示,这些声音很可能是海水进入海底火山坑和火山岩时激起的振动声。这些震颤预示着绵延在美国西北海岸深海区的山脊一带,将出现一次火山爆发。
此外,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发生在洋面上的极光次声(频率比20赫更低的声音,人耳是听不到的,叫作次声),往往携裹着巨大的次声能量扫过,预示着一次正在孕育的海洋飓风、海啸或者海底地震等。
嘭嘭、吼哈、轰轰
——我们好像太吵了
想象你站在某个喧闹的街头,汽车鸣笛、马达声不绝于耳,这时你看到马路对面有个同学经过,你想要和他打声招呼,但无论你喊多大声,对方全然听不见……是不是郁闷极了?
可是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可能比你还要郁闷——日益严重的海洋噪声就像一个无形杀手,快要让它们连正常对话和交流都没办法进行了。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开发,船只螺旋桨的高速旋转,港口工程建设的水下爆破施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工程对海底的不断敲击,作为导航和探测水下舰艇活动的声呐技术,以及军事演习带来的水下喧闹声,等等,让很多海洋生物,特别是哺乳类动物深受其害。而全球变暖导致的海水酸化也在削弱海洋吸收噪声的能力,这对海洋生物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有研究显示,海洋环境噪声会对海洋动物的生活造成长期压力,致使它们被迫改变潜水、觅食和交流等的习惯。就好像整个族群不得不从弹奏低音贝司变成敲锣打鼓,于是不得不放弃栖息地集体迁徙。尤其一些高强度的噪声会导致海洋动物丧失听觉,迷失方向,甚至死亡。
海洋小贴士
国际海洋勘探理事会曾发表一份研究报告对人类发出警告,海洋水下噪声污染已经成为继化学污染、气候变化之后的下一个需要全球共同应对的问题。
文/小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