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读墓志——太平公主的眼泪
考古工作最令人着迷之处就在于如何依靠考古证据还原历史的真实情况。我始终认为,墓志是墓葬中最重要的文物,它所提供的考古信息占到整个墓葬考古信息的绝大部分。从历史材料的选择性上讲,墓志文应该也比后代人编纂的史书更可信。那么,通过释读“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我们能从中了解些什么呢?
关于上官婉儿的生平,墓志上的文字显示,上官婉儿是陇西上邦人(今甘肃天水一带),13岁被封为唐高宗的才人,42岁被封为唐中宗的昭容,唐隆政变时“亡身于仓卒之际”。而关于上官婉儿的埋葬以及后来墓葬被毁,从墓志上的文字看,应该都与太平公主有关。
按照唐代墓志撰写惯例,撰文者大多会在序文的末尾对出资制作墓志的请托人(一般是墓主人的子女或家庭重要成员)点名奉承一番,以昭显后者的孝友或慷慨。“大唐故昭容上官氏铭”也未能免俗。从字面上看,上官婉儿的墓葬是睿宗皇帝下令修建并予以礼葬的——“皇鉴昭临,圣慈轸悼,爰造制命,礼葬赠官”。接下来,关键文字出现了:“太平公主哀伤,赙赠绢五百匹,遣使吊祭,词旨绸缪。”从这段文字可见,太平公主对上官婉儿之死哀痛不已,上官婉儿的礼葬是太平公主游说唐睿宗的结果,葬礼的资助者也是这位在当时说一不二的大唐公主。那么,太平公主为什么要这么做?下面是我们根据历史资料和考古发掘证据做出的推断。
首先,太平公主和上官婉儿的关系可能很密切。根据太平公主的初嫁年代,可以推断她和上官婉儿同龄,而且一同在皇宫中长大。太平公主是武则天最心爱的女儿,而上官婉儿在13岁时被武则天擢为才人,之后一直在女皇身边做“秘书”,两人显然具有频繁接触的条件。其次,两人很可能政见相同并相互利用。上官婉儿曾与武氏家族过从甚密,而太平公主的第二任驸马武攸暨正是武氏家族成员。鉴于上官婉儿的地位和才能,太平公主在政治斗争中拉拢她作为自己的羽翼也是极可能的。
史书记载,李隆基发动政变首先获得了太平公主的支持,但李隆基在翦除韦氏势力的同时,也在计划逐步削弱太平公主的势力。在这种情况下,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这两个名闻天下的女人很可能联起手来。而如何破坏两人联手,使其无法威胁自己的地位,这或许正是李隆基杀上官婉儿的不足为外人道的动机。
如此来看,我们就不难想象太平公主在听闻上官婉儿死讯时的心情了。然而,上官婉儿为李氏族人所痛恨,在李氏皇族中排位仅次于睿宗皇帝的太平公主是不可能公开批判李隆基的行为的。所以,为上官婉儿正名并批准为她举行葬礼或许就是太平公主表达不满的唯一方式。当然,上官婉儿当年大兴文学,提拔了一大批有才能的文人,太平公主或许也想借此举让这些人为自己效力。
之后发生的事情,史载很清楚:延和元年(712年)八月,唐睿宗传位于太子李隆基;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太平公主因谋逆被赐死。玄宗皇帝下令平毁驸马武攸暨墓,目的是让太平公主死无葬身之地。至于太平公主被埋葬在哪里,按照什么级别埋葬,历书上没有记载。被毁的武攸暨墓目前还没有发现,一个可能的地点是上官婉儿墓以东8千米的武则天之母杨氏顺陵附近,因为已出土的武攸暨的堂兄魏王武承嗣的墓志上明确记载其“陪葬顺陵”。
那么,是谁毁了上官婉儿的墓呢?我们翻遍史书也没有找到有关记载。一种猜测是,在武攸暨墓被毁的同时,附近的上官婉儿墓也被顺带毁掉。因为,上官婉儿即便已经死去,但作为太平公主派系的人,在太平公主被扣上“谋逆”帽子之后,她也难逃毁墓的厄运。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上官婉儿生前的大靠山武三思也被人为毁墓——睿宗即位之初,“以三思父子俱有逆节,制令斫棺暴尸,平其坟墓”。公元8世纪初,毁墓似乎是执掌权力者发泄怨愤的一种极端方式,而毁墓行为的背后纠缠着几代人的权力欲望。
太平公主(?—713)
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小女儿,也是唯一的女儿,唐中宗和唐睿宗的妹妹。生性聪颖,极受父母兄长尤其是武则天的宠爱。太平公主先嫁薛绍,后改嫁武则天的侄子武攸暨,所以她既是李家的公主,又是武氏的儿媳,也正因此能够在武周时期避开政治动荡。
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诛杀张昌宗和张易之,逼武则天逊位给太子李显,是为唐中宗。太平公主因参与诛杀二张有功,受封“镇国太平公主”。中宗时代,擅权的韦皇后和安乐公主也畏惧太平公主的权势,不敢轻易有所动作。
唐隆政变中,太平公主派其子薛崇简协助李隆基消灭了韦皇后的势力。唐睿宗即位后,太平公主更是权倾朝野,说一不二,逐渐影响到太子李隆基施展政治抱负。
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已经登极的李隆基以“谋逆”的罪名将太平公主赐死。
摘自《大自然探索⑧》201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