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至爱至亲·成长解密
人生·至爱至亲·克莱斯特彻奇市的善良女人
张达明
47岁得乌尼娅是位单身母亲,在新西兰克莱斯特彻奇市经营一个水果店,16岁得儿子默埃力正上高中二年级。虽然母子俩的日子并不富裕,但善良的乌尼娅平时总要资助一些生活困难的人,9年来,这项开支年均达到4000新西兰元(1新西兰元约合4.9262人民币),她因此被当地人称为“善良的女人”。
2011年2月22日中午11时半,儿子默埃力放学回到水果店吃饭,同来的还有一个男孩。默埃力对母亲说:“妈妈,他叫莫哈雷,是我最要好的同学,他妈妈去年因病去世,他爸爸失业找不到工作,前些天又得病住院,手术费差3000元,您能帮帮他吗?”
乌尼娅没有犹豫就答应了儿子,又安慰莫哈雷:“孩子,别着急,我这就给你拿钱去,耽误不了你父亲手术的。”当她将两个月的收入拿出后,数数只有2000元。她皱了皱眉,很快就释然了,微笑着对儿子和莫哈雷说:“我手头马上没那么多现金,咱们去银行再取点。”顾不得吃饭,然后锁了店门,3人一起去了银行。
乌尼娅办完取款手续后,3人又急匆匆赶往医院。意外的是,莫哈雷的父亲怕拖累儿子,竟偷偷溜出医院不知去向,这可急坏了3个人,赶忙沿大街寻找。半个小时过去了,仍不见莫哈雷父亲的踪影。
看着抹眼泪的莫哈雷,乌尼娅搂住他肩膀说:“好孩子,别太着急,爸爸不会有事的,我们一定能找到他。”她想了想,自语道:“是不是到维多利亚广场散心去了?”于是3人又赶了过去。
远远地,莫哈雷望见父亲独自坐在广场边上的台阶发呆,一句“爸爸”还未喊出口,便突然感觉脚下剧烈摇晃,他和默埃力本能地一把抓住乌尼娅,随着一阵猛烈的天旋地转,3人几乎同时扑倒在地。
几十秒后,呈现在他们眼前的是:有轨电车轨道像面片儿一样被撕裂,地面涌出泥浆、浑水,远处大教堂的尖顶倒塌,临街店铺墙壁歪裂,橱窗破碎。大街上到处是惊慌失措的人,一些人头破血流,满脸惊恐无助……乌尼娅知道是地震了,她尽量稳住神,对两个孩子说:“有我在,你们什么也别怕。现在最要紧的,是赶快找到莫哈雷的父亲。”
乌尼娅拉起两个孩子向广场跑去。只见莫哈雷的父亲还呆呆坐在原地,3人将他扶起时,他竟一脸茫然地问道:“发生了什么事?”
乌尼娅返回水果店时,那里已被夷为平地,虽然她很心疼,但仍强忍泪水对儿子说:“只要人还在,一切都会重新拥有。”对面一家破损的商城里正播放新西兰总理约翰·基的讲话:当地时间22日12时51分,克赖斯特彻奇市发生了里氏6.3级地震,造成人员伤亡,城市遭受重创……乌尼娅看着看着,不由捂脸哽咽:“仁慈的上帝啊,救救这些可怜的人吧。”
正是由于乌尼娅的善心,她不仅使自己和儿子免遭一场灾难,也救了莫哈雷和父亲。
莫哈雷和父亲对乌尼娅感激道:“谢谢您救了我们,您是我们的大恩人。”
乌尼娅微笑道:“千万别这么说,你们遇到了难处,我只想尽一份力,谁能料到就发生地震了呢。”
儿子默埃力抱住乌尼娅说:“妈妈,我要向您学习,一定尽自己所能,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献出善心和热忱。”
人生·至爱至亲·功德箱,唤醒慈悲
李代金
黄昏,寺庙里静悄悄的,香炉里烟雾缭绕,和尚们正在吃晚饭。
一个男人悄悄地溜进寺庙,来到功德箱面前。白天,男人曾来过一次,他看到很多人往功德箱里放钱。男人看看四周没人,便将功德箱放下,从里面往外倒钱。
一边,小和尚和师父看了个一清二楚。小和尚说:“师父,有人偷钱!”师父说:“我知道!”小和尚说:“我们去把他抓住……”师父说:“不用!”小和尚急了,他说:“师父,为什么啊?他在偷我们的钱,他是小偷!”师父说:“他不是小偷!那不是我们的钱……”“那怎么不是我们的钱?”小和尚盯着师父。师父说:“那是人们放进去的钱,现在需要它,取出来怎么算是偷呢?”小和尚听了默默无语,眼睁睁地看着男人将功德箱里的钱取走。
男人一走,小和尚就跑到功德箱前,他往里面看了看,说:“师父,里面还有钱!”师父点点头,说:“他只是拿走了他需要的那一部分。如果他是小偷,还会留钱在里面吗?”小和尚点了点头。
没想到的是,第二天黄昏,那个男人又趁着大家吃晚饭的时候溜进了寺庙,他又来到功德箱面前,看看四周没有人,又将功德箱放下倒钱。
这一次,小和尚和师父依然在一旁看了个一清二楚。小和尚见了说:“师父,他是小偷,他又偷我们的钱了!”师父说:“人放钱,人取钱,人的钱人花,何为偷啊?昨天他取走一部分,因为不够,再取走一部分,有何不可?”小和尚非常生气,可又不敢发作,只好眼睁睁看着男人取走功德箱里的钱。
等男人一走,小和尚就跑到功德箱前,他往里面看了看,发现里面还有钱,心想男人总算不是太坏,便作罢。
此后,男人再也没有来寺庙。
一年后,男人再次踏进寺庙。这次男人来的时候不是黄昏,而是上午。男人进了大殿,拜了佛,来到功德箱面前,他打开皮包,掏出厚厚一叠钱塞进了功德箱。旁边的人都张大了嘴巴,这男人也太慷慨了。
小和尚看到这一幕,忍不住走上前去,问男人为何这么大方,男人提到了一年前的事,他说那时候他走投无路,非常需要钱,看到功德箱里的钱,就打起了它的主意,他连着来偷了两次,功德箱里的钱让他绝处逢生。现在他的日子好了,就来加倍奉还。
小和尚把这事告诉了师父,师父说:“每个人都有困难的时候,只要我们给别人一条出路,就能让人走出困境,就能让人记住一辈子,最终,我们也就能得到加倍的回报。功德箱,那是人们的功德箱,也是我们的功德箱啊!”
后来,这事传开了,寺庙的主持便特地放了一个功德箱在寺庙门口,小和尚专门负责这个功德箱。每天,小和尚都会往功德箱里装钱,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去取钱。开始的时候,白天装满钱的功德箱,第二天一早就变少了,可是几个月后,再也不用小和尚往功德箱里装钱了,每天早上,功德箱里都是满满的一箱钱,小和尚不得不取出很多钱,否则,里面装不下钱了。那里面的钱,有人加倍奉还的,也有人捐献的。加倍奉还的人想感恩,捐献的人想行善帮助他人。
一个功德箱,在帮助了千百人的同时,也得到了千百人加倍的回报。一个慈悲的人,一颗慈悲的心,唤醒了整个世界的慈悲。
人生·至爱至亲·火是风儿吹开的花
杜启龙
13岁那年,我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那时,我在上小学四年级,一个偶然的机会,在一家报纸上看到一则征文启事。我忍住狂乱的心跳,在一个寂静的夜晚,写了篇题目为《我的理想》的作文。第二天,又像做贼一样把信投进邮筒。
在稿子寄出好长时间里,我一直都沉浸在幸福和忐忑中。然而,一切似乎并没有改变。太阳依然东升西落,每天依然是上学,放学。
一日,当我吃完午饭到教室时,看到有好多同学正围着班长狂笑不已。看到我进来,笑声更是像决堤的洪水。他们用手指着我大声说:“看,咱班的大作家来了!”我一惊,猛然想起投稿的事,难道——我的文章发表了!我正不知所措之时,班长兴冲冲地走到我跟前:“作家同志,我们班因你而骄傲!”他的话刚说完,笑声再次轰然而起。这么多年来,我一直默默守候在教室的角落里,有很多老师都不知道我的名字,现在猛地被推到风头浪尖之上,一时变得手忙脚乱。“怎,怎么了!”“怎么了?”班长脸一扬,“你的文章发表了!”“啊!”我忽然有一种被抛到半空的感觉,一下子跳了起来,然后抓住班长的肩膀使劲晃着,“真的吗,真的吗?”哈哈,教室里再一次响起哄堂的笑声,还有的干脆使劲敲起桌子。“真的!”班长说着把一封已经开口的信扔到我的身上。我匆匆打开,里面就是我的那篇文章,只是第一页多了几个字:“退回,继续努力!”
时间顿时凝固了,我的心一下子跌到失望的深渊,真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你的理想不是当作家吗,我看你干脆当‘家作’得了,在‘家’里‘作’!”他的话就如鞭炮的捻子,再一次引爆了全班。我就像孔乙己,给教室内外带来了快活的空气。
那个中午我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回到家,妈妈正在厨房里做饭,我不觉哭起来。妈妈慌了,问发生了什么。我抽泣着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她,她听后,什么也没有说。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妈妈拿出一盒火柴,抽出一根轻轻一划,顿时一个如豆的火苗燃烧起来。她说:“孩子,吹灭它!”我不明白妈妈究竟要干什么,只是对着火苗,噗的一声,火熄了,剩下一缕袅袅升起的青烟和一截烧焦的木棒。母亲又用火棍挑起锅底正在燃烧的柴火,对我说:“对这里面吹。”我使劲吸了一口气,然后对着锅底狠狠地吹了过去。那火如浇了油似的,熊熊燃烧起来,还有一团火苗发怒了一般挤出了灶膛。母亲随手往锅底又加了一把柴禾,对我说,“继续吹,吹灭它。”我茫然地摇了摇头,说:“火太大了,吹不灭。”
好久后,母亲语重心长地说,“火柴一口气就轻易吹灭了,而锅底下的火越吹越旺,你愿意做火柴还是愿做柴火啊?”“我要做柴火。”我重重地说。
当说完那句话的时候,我就像卸掉了负载的重担一样,顿觉身轻如燕。五年级,我终于在一家小学读物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继而,第二篇,第三篇也纷至沓来。我成了班级和学校名副其实的“作家”。面对同学钦羡的目光时,我终于明白,之前之所以受到讽刺,是因为我不够优秀。
如今,无论做什么,每当我看到别人异样的目光,听到别人讽刺打击遇到困难和挫折想停下脚步的时候,我都会想起母亲锅底下的那堆火,就如一朵无比富贵的花朵迎风怒放,催我上路。
人生·至爱至亲·网吧里的白发老人
苑广阔
正在家里写一篇约稿,结果写到一半的时候,却停电了。因为当天必须交稿,我只好去小区附近的网吧写稿、发稿,网吧都配有发电机,停电也能上网。
到了网吧,刚坐下没一会儿,门口进来两个颤颤巍巍,满头白发的老人,看样子应该是夫妻。估计是来找沉迷于网络的孙子或孙女的,我心里想。
让人想不到的是,这对老夫妻径直走到收银台前,轻声问道:“这里怎么上网,我们要上网。”
收银台的女服务员奇怪地看了他们一眼,随口答道:“找个开机的电脑,想怎么上都行。”
老人还是没有走开,接着问道:“我们想用视频看东西,你能帮我们弄好吗?”
女服务员有些不耐烦了,嚷道:“你们什么都不懂,来上什么网啊?我忙着呢,你们还是去别的地方看看吧。”
我一直坐在附近的电脑前,知道这对老夫妻肯定有什么特殊的事情要办,否则不可能这么大年纪却来网吧上网。
我信步走过去,不满地看了女服务员一眼,对他们说道:“两位老人家,你们过来,我教你们上网。”
两位老人连声道谢,跟着我走到一台电脑前。我对老人说电脑有很多功能,他们想用什么功能?
一位老人说道:“我们也不知道用什么功能,反正能看到在外地打工的儿子儿媳还有孙子就行,他们都3年没有回家了。”
我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他们是要通过视频链接看自己的亲人。
老人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像掏什么宝贝一样,递给我说:“我儿子说,通过这些东西就能看到他们了。”
我接过纸条一看,上面是一个网名,一串数字,我想这肯定是他儿子的QQ号码了。
于是我先登录了自己的QQ,加老人儿子的号码为好友,过了一会儿,就被批准了,看来对方也在电脑前等着呢。
我打开视频,帮助他们调好视频和声音,终于可以看到老人的儿子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正抱着一个五六岁的孩子,坐在电脑前呢。
老人一看到自己的儿子和孙子,马上激动起来,说话连声音都变了。大爷指着电脑上的视频,激动地对大妈说:“快看,快看,是俊俊。”
大妈连声应着:“我看到了,我看到了。”但眼泪却从她浑浊的眼里流了出来,我在一边看着,也不禁鼻子发酸,湿润了眼睛。两位老人笑一会儿,说一会儿,又哭一会儿,再说一会儿,完全不顾网吧年轻人异样的目光。
我悄悄退到一边,看着远隔千里“团聚”的一家人,看着这场令人感动又心酸的亲情剧,内心感叹不已。
晚上家里来电,再次上网,他的儿子还特意通过QQ给我留言,感谢我帮助他们的父母看了视频。其实应该说感谢的是我。我的父母也在千里之外,也属于“空巢老人”,虽然我今年过年刚带着女儿回过家,但还是从这对老人的身上,深深理解了父母之爱,理解了什么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人生·至爱至亲·给老妈找麻烦
周 礼
经过几年的辛苦打拼,我终于在城里有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装修完毕,我便迫不及待地将老妈从乡下接了来。老妈为了供我读书,辛劳了大半辈子,现在也该享享清福了,我要趁老妈健在之时,好好地孝敬她。
老妈来城里以后,我不让她插手家里的任何事。当老妈情不自禁地想帮我择菜时,我对老妈说,您去客厅里坐着看电视吧,这些小事让我来做;当老妈挽起袖子想为我洗衣服时,我赶快劝阻道,“水凉,您还是歇着吧,我用洗衣机洗。”当老妈拿起拖把想为我擦地板时,我连忙阻止说,“妈,您好好休息,实在觉得无聊就去小区的花园里散散步。”当老妈想为我出去买菜时,我担忧地说,“外面车多,万一有个什么差错怎么办呢?还是我下班后带回来吧。”
我满以为老妈在我的悉心照料下,一定是过得很幸福,很开心。谁知一段时间下来,我惊讶地发现老妈明显憔悴了,精神也大不如在农村时。我问老妈是不是生病了,要陪她去医院看看。老妈淡淡地笑着说,“没什么,可能是还不适应这里的生活,过些时候就好了,你不必担心。”听老妈这样说,我也就没有再多想。
一天,我去一个朋友家作客,看见朋友两夫妻都悠哉游哉地陪客、喝茶,而她的老妈却在厨房里忙得不亦乐乎。我十分不解,小声地责备朋友说,“你怎么可以让你的老妈如此操劳,而自己却袖手旁观呢?”朋友解释说,“你不知道,我老妈才来城里不久,刚来那会,我什么都不让她做,结果她憋闷得慌,天天吵着要回老家。没办法,我只好让老妈帮忙做些家务,你别说,从那以后,老妈再也没有闹着要回农村了。”
听了朋友的述说,我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老妈,怪不得近来老妈心情烦躁,闷闷不乐,原来问题就出在这里。回到家后,我对老妈说,“今天太累了,麻烦您帮我洗一下那几双袜子。”老妈无事可做时,我便故意在她身边抱怨,“现在买的毛衣又贵又不暖和,还是手工织的穿着舒服。”结果第二天,我就看见老妈的房间里多了一圈一圈的毛线。吃饭时我对老妈说,“近来感觉有些头晕,不知是何缘故。”于是第二天我就喝到了老妈熬的鲫鱼汤,我一个劲地夸好吃,一旁的老妈听得乐呵呵的。傍晚时我对老妈说,“我心情不太好,想出去走走,您能陪我一起出去吗?”
就这样,我不断地为老妈找“麻烦”,老妈乐此不疲地为我解决麻烦。渐渐,我欣喜地发现老妈脸上的愁容消失了,心情也变得开朗起来。
原来,给老妈适时地找点“麻烦”也是一种孝顺。父母不喜欢被子女当作废人一般地供着,他们喜欢自己的孩子像小时候一样需要他们,依赖着他们,那样他们才快乐,才幸福。
人生·至爱至亲·这个母亲不简单
张 斌
米兰妮·罗芝,美国人,33岁,3个孩子的母亲,家住在华盛顿州的邦尼湖畔,丈夫供职于华盛顿州立法机构,一心致力于投身政坛,简单的几句话无法显露出这个标准中产家庭的特殊之处。还是先看看美国媒体对于米兰妮的描绘——身高1.55米,体重53公斤,有着“封面女郎”的容颜,日常经营着自家产业——罗芝体操俱乐部,终止于10岁的体操明星梦想为她日后的谋生指引了道路。看起来仍然还是一个普通故事的背景,并没有什么动人之处。
《纽约时报》在体育版推出的特稿并不是要展现一家有着500名学员和17名雇员的体操俱乐部,而是在向世界介绍一位有着朴素奥运梦想的美国母亲。从外形上是无法判断出米兰妮14年前就开始练举重,并且8次夺得全美女子举重冠军。2000年状态最佳的时候,因为腰椎间盘的伤痛,她被迫在通往悉尼奥运会的道路上终止了脚步,当时在选拔赛的看台上她失声痛哭。此后米兰妮回到家庭之中,专心协助丈夫从政,6年间生下3个孩子,每次产后都渴望能够复出举重台。3年前,她生下小女儿之后坚定了信心。目标锁定北京奥运会,执著地要实现自己的奥运参赛梦想,凭借其特殊天赋。2006年再夺全美冠军。
2007年获得泛美运动会的铜牌,2006年和2007年连续参加世锦赛,都获得了第十二名。2008年5月16日至17日,米兰妮全力角逐美国奥运选拔赛,获得成功,一个家庭都投入其中的奥运梦想将顺利实现了。
像很多体育明星一样,米兰妮的奥运梦想始于孩提时代,那时候她幻想着身穿体操服,飞腾在平衡木上。可惜的是,1O岁时终止了体操训练,但是爱美的天性和扎实的训练基础使她一直在从事着与体操和健美相关的职业。用米兰妮自己的话说,1994年她突然选择举重完全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基因在起作用。在外人看来,她极具天赋,正规训练两年便拿到了全美冠军,用了4年便非正式地创造了女子53公斤级世界纪录。米兰妮在举重台上的姿态完全可以改变人们对于这项运动的认识,她没有吓人的肌肉和扭曲的面目表情,每次比赛她都化妆,高举杠铃的时候,灿烂的笑容极有感染力,她最近又将长发剪短了,更显得干练潇洒。
米兰妮家里的冰箱和数百万个美国家庭所拥有的冰箱并没有什么区别,冰箱门是家庭成员彼此表达爱心的绝好空间,在花花绿绿的亲友照片和比萨饼优惠券之间,一张小小的便笺极为醒目,因为它是依靠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冰箱磁贴紧紧地贴在门上的,便笺是儿童稚嫩的笔迹——“给妈妈”,这是米兰妮10岁的大儿子艾森送给妈妈的礼物,他知道妈妈的目标是北京。单是一个“妈妈选手”复出的故事还不足以打动更多的人。米兰妮的二儿子德鲁今年8岁,5年前被确诊患有自闭症。相信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闭症的儿童对于一个家庭意味着什么?最直接的感受是孩子的语言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严重不足,孩子几乎24小时都离不开人照顾,家里所有的门甚至壁橱的门都要钥匙才可以开关,就是为了防备自闭症的孩子活动的时候将自己锁在屋里发生不测。
3年前,刚刚得知德鲁病情的时候,米兰妮内心焦虑,一再抱怨上帝的残酷。面对地区主教的时候,她痛苦地说:“这不是我要的生活。”主教冷静地说道:“这是你的生活,这真的就是你的生活。”此后,米兰妮的人生态度出现了巨大转变,她不再去想儿子今后可能无法完成中学学业、可能无法选择职业、可能无法结婚,她只想帮助自己的儿子能过得愉快一些。在德鲁无法正常说话的阶段,她和丈夫坚持用眼神来和儿子传达情感,现在德鲁已经可以向大人要自己想吃的食物和想看的电影,每天在离开家和回到家的时候甚至可以说“哈罗!”“再见!”和“我爱你!”了。如果你有机会登录米兰妮的个人网站,可以看到幸福家庭的合影,在母亲怀里的德鲁表情与哥哥和妹妹有着明显的差别。为了缓解米兰妮的压力,她的婆婆周一至周四都会住在家里帮助儿媳妇料理家务。为了让妻子白天可以在体操俱乐部里专心训练,冲击奥运选拔赛,丈夫丹·罗芝承担了夜里照顾德鲁的重任,小家伙经常情绪不稳定,在床上蹦来蹦去,大声叫嚷,最厉害的时候还发脾气。虽然米兰妮的奥运梦想执著,但是每每谈到德鲁的时候,她都会说儿子最重要,奥运可以暂时放弃,她甚至愿意以奥运梦想来交换儿子的健康,当然她心里最清楚,时至今日,世界上还没有治愈自闭症的先例。
坚实的爱情伴随着米兰妮夫妇走过了婚后的1O年历程。1999年,米兰妮在新婚丈夫的陪同之下赶到芬兰参加世界锦标赛,在最后一举成功便可以夺得金牌的情况下,她出现了严重的失误。赛后,两口子漫步在芬兰街头,丹·罗芝宽慰妻子说,当初他竞选州议员的时候仅仅输掉了300票,差距几乎是0.5%,借此来鼓励米兰妮不要轻易放弃,看淡成败。悉尼奥运会之前8个星期,米兰妮突然听到自己的腰部“啪!啪!”两声响,自此之后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始终相伴,后来经过手术才有所好转。丹·罗芝心疼爱妻,表示将不惜付出个人代价也要帮助米兰妮实现人生梦想。在他的鼓励之下,米兰妮每天听着皇后乐队的《压力之下》以及大卫·鲍维的摇滚乐在自家的体操俱乐部里苦练,她没有一分钱的训练补助,没有特殊的封闭训练,有的是家庭的支持,有的是梦想的支撑,到了北京就是胜利。
2008年8月11日,在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人们看到了米兰妮·罗芝,她超越了自己的最好成绩,获得了第六名,举起的重量第一次超过了自己体重的一倍。实现了参加奥运会的梦想之后,米兰妮似乎并没有就此罢休,4年后也许她还会回来,目标伦敦。
人生·成长解密·3个菜包子
凤 凰
他读中学了。虽然学校离家很远,但是他却没有住校,他愿意每天来回地奔走。他告诉母亲说这样能省钱,而且天天奔走还能锻炼身体。同时,他还向母亲保证不影响自己的学习。母亲最终答应了他的要求,但是母亲却要求他在学校吃午饭,因为母亲不想让他为了吃午饭来回奔走耽误了学习。他答应了,但他却说不要钱,不在学校的食堂打饭吃,他早上把午饭带去。母亲看了看他,点了点头,心想:儿子长大了。
他去上学的那天早上,母亲给了他一个袋子,告诉他说,这里面是3个菜包子!他非常高兴地接过来放在了书包里。他喜欢吃包子。母亲常常做菜包子给他吃,如今母亲为他准备的午饭是菜包子,他大高兴了。母亲考虑得周到,要是带饭去,冷饭冷菜,中午怎么吃?
中午放学后,回家吃饭的回家,在食堂吃的去食堂打饭。他坐在教室里,从书包里翻出3个菜包子来吃,虽然冷了,但他却吃得津津有味。他刚吃不久,去食堂打饭的同学回来了,有人对他说:“怎么吃包子?去打饭吧!”他说:“我喜欢吃包子!这包子很好吃,我妈做的!”同学听了摇摇头,埋头吃饭了。3个菜包子吃下去,他也就饱了。
此后的每天早上,他去学校的时候母亲都会给他3个菜包子。一个星期过去了。那天早上,母亲给他菜包子的时候,对他说:“孩子,天天吃菜包子,要不要换换口味?”他说:“不用,不用!菜包子很好吃,我最喜欢吃这个!”其实,天天连着吃菜包子,他也有些厌烦,可是不吃这个,还能吃什么呢?如果说换口味,那母亲就会给他钱,让他在食堂打饭吃。父亲死得早,母亲供他和妹妹上学已经很不容易了。再多花家里的钱,他不忍心,母亲听他说喜欢吃,也就放心地笑了,说:“儿啊,哪天想换口味了,就告诉妈一声。”
一天又一天过去了,他终究没有向母亲提出换口味,只是他的菜包子有些时候不是菜包子,而是糖包子,或者肉包子。
一晃,就半个学期了。
这天中午放学的时候,同桌对他说:“你天天都吃菜包子,很好吃吧?拿来让我尝尝!”他犹豫了一下,拿了一个菜包子给同桌。同桌啃了一口,笑着说:“嗯,真好吃!干脆把你的菜包子都给我吃,我去打饭给你吃,交换一下,怎么样?”这样的好事哪里找去?他哪有不愿意的呢?他笑着说:“好呀!”然后同桌啃着菜包子,欢天喜地地去打了饭给他。吃着香喷喷的饭,他乐得心花怒放。吃饭的滋味与吃菜包子的滋味就是不同。看着同桌吃菜包子吃得高兴的样儿,他想,第一次吃菜包子觉得好吃,要是多吃几天,他还能喜欢?他心里多么希望同桌多跟他交换几次午饭,因为他已经吃菜包子吃得没胃口了。
第二天中午放学后,一位同学过来对他说:“听说你的菜包子很好吃,把它们给我吃吧。我打饭给你吃,怎么样?”肯定是同桌告诉这个同学菜包子好吃的,他太想吃饭,于是高兴地答应了。同学见他答应了就拿着他的菜包子跑去给他打饭了。吃着饭,看着同学吃菜包子,他非常满意。这样皆大欢喜的事,他希望每天都能发生。
事情果然如他希望的那样发生了,同学把他菜包子好吃的事传开了,此后的每天中午,都有同学要求打饭换他的菜包子。这样的好事,他当然都乐意地答应了。每天中午都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他可高兴了,学习上,他也更用功了。
快到期未了,学校召开家长会,母亲来到学校,他也偷偷地来了。母亲一到学校就径直去找他的班主任老师。班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母亲。母亲开门见山就对班主任说:“让同学打饭换他菜包子的事,他不知道吧?”他在窗户外面听了一惊,差点叫出声来。班主任笑着说:“他一点也不知道,你真是一位好母亲!他学习很努力,成绩在不断提高。”母亲听了脸上露出微笑,说:“那就好,那就好!”班主任掏出一些钱放在桌上,说:“我把钱给同学们,让他们打饭给他吃,换走他的菜包子,可同学们都不要钱。后来更多的同学知道了这事,都主动地打饭与他换菜包子了。这些钱,你拿回去吧!”他终于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同学打饭换他的菜包子了,原来并不是菜包子好吃,而是母亲让班主任给他们做了工作。可他们不但没有要钱,还主动地换他的菜包子吃。他的心里充满了暖暖的感动。
他再也忍不住了,冲进办公室,抹着眼泪说:“妈,以后,以后你还是做菜包子给我吃吧!真的,你做的菜包子好吃,我永远都喜欢吃!”班主任和母亲没想到他来了,都一愣。母亲说:“孩子,妈怕你天天吃菜包子委屈了你,让你在食堂吃饭,你不愿意,妈才那样做的。你喜欢吃菜包子就好,以后妈天天做给你吃!”母亲说着眼睛就湿了。他笑着说:“好啊,一言为定。妈,你做的菜包子是世上最好吃的包子,所以同学们都主动跟我换来吃呢!”母亲和班主任听了,都笑了起来。母亲决定以后将菜包子做得更好吃,那样就不会委屈了他。
摘自《聪明泉》201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