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诗歌
“一”字诗
唐代诗人王建写过一首《古谣》:“一东一西垄头水,一聚一散天边霞。一来一去道上客,一颠一倒池中麻。”这是写大雨过后的农村景象:田垄里到处流着水,天上的彩霞时聚时散,道上的行人来来往往,池中的苎麻被风吹雨淋而零乱地倒伏着。全诗8个“一”的巧用,把自然景象写得清新秀美,活灵活现。
清代著名文学家纪晓岚,一次跟随乾隆皇帝游江南。有一天,乾隆见到江面上一条小渔船乘风破浪而来,就命纪晓岚作诗。纪晓岚沉思片刻,脱口吟出一首:“一帆一桨一渔舟,一个渔翁一钓钩。一俯一仰一场笑,一江明月一江秋。”在这首诗中,“一”字连用10次,贯穿始终,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幅秋夜独钓图。
数字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首古诗流传至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作者巧妙地将一到十的数字依次用上,描写了郊外野游所见的景象,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令人感到轻松愉悦。可见数字虽然枯燥,可是一旦经过了诗人妙用,便能妙趣横生,韵味无穷。
相传,郑板桥见到雪花漫天飞舞的情景,即兴吟出了一首《吟雪诗》:“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这首诗把一到十和千与万的数字全纳入其中,就整体看来,全诗前三行用数字大力铺垫,尽情渲染,第四句画龙点睛,水到渠成,不失为一首吟雪好诗。元朝的徐再思也留下了“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的佳句。两行诗里用了4个“一”,渲染秋声,烘托秋思,联想丰富,耐人寻味,只要我们打开记忆之库,不难发现类似的绝妙佳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岳飞)
“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先流。”(贾岛)
“千家数人在,一税十年空。”(黄滔)
这些诗中都将枯燥乏味的数字运用到了极致,读起来音调铿锵,对仗工整,悦耳动听。最富情趣的数字诗,要数一个艄公的一首吟咏江景的七绝诗了:
一蓑一笠一条舟,一枝竹竿一条钩。
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独钓一江秋。
全诗连用10个“一”字,描写渔船和江水景色,爽朗明快,回味无穷。
阶梯诗
阶梯诗也就是过去人们常说的“宝塔诗”。早在唐朝以前,这种诗体就出现了。不过,流传最广的阶梯诗据说就是唐代诗人张南史写的《竹》:
竹,竹,
披山,连谷。
出东南,殊草木。
叶细枝劲,霜停露宿。
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
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
却寻庚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大意是说,那漫山遍野的竹产自东南方,不是一般的草木。它那细细的叶、坚劲的枝,能承受寒霜夜露。竹竿如林,新笋如玉。轻风吹过,声音悦耳动听,倒映池中,更加翠色欲滴。我想寻找文学家庚信提到的那个小园,像他那样悠适地数数那些竹子,我的心就满足了。全诗明白如话,多角度地刻画了竹子的气质和美丽。一时间,这首诗被争相传诵,广为流传。
这阶梯诗和我们平时读的古诗截然不同。一看便知,下句比上句多出两个字,排列而成宝塔状,形式独特,不愧是古诗园中的一朵奇葩!
李坤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