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他的成就不只是一个诺贝尔奖
1957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蓝色音乐厅内,掌声雷动。李政道跟杨振宁一起获颁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二人合作提出的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改变了科学界对对称性的认识,为人类探索微观世界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在获奖演说中,李政道讲了一个《西游记》的故事:“孙悟空翻了一串跟斗,以为已经到了宇宙的尽头,实际上他还在如来佛的手掌中……我们离绝对真理还很远、很远。”
美国当地时间8月4日,李政道去世,享年97岁。这位曾“大闹天宫”,彻底颠覆人类对物理学理解的“孙悟空”,就此腾云而去,化为繁星。
战火中走出的“神童博士”
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出生在上海一个富足的书香家庭。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他很小就展现出过人的学习天赋。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风雨飘摇,没有谁能安静地读书,即便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
1941年,日军侵占上海,刚刚结束初中阶段学习的李政道,不得已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求学生涯。昔日的安稳生活在炮火中灰飞烟灭,李政道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自学。他曾回忆那段过往,每天下午三四点钟,日军敌机进城轰炸,茶馆老板都到城外防空洞避难,而他要冒着生命危险帮忙照看茶馆,以换取一些客人的残羹剩饭。
但也正是在这段时期,李政道读到了厦大校长萨本栋所著的《普通物理学》,开始初窥物理门径。他还读到了爱丁顿的《膨胀的宇宙》一书,浩瀚宇宙的闪烁星光与射线之中埋藏的秘密,使他想去更遥远的地方。
1943年,李政道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得益于教授束星北的启蒙,李政道意识到物理学科的重要性,转至物理系。也是在束星北的建议下,李政道转学至西南联大物理系二年级就读,师从“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
“不知疲倦的物理奇才”,吴大猷从不吝啬对李政道的赞誉,“无论给他什么艰深的书和难题,他都很快做完,又来索要更多的”。这就能理解,为什么吴大猷会力荐这个仅是大二的学生赴美留学。但由于战乱,李政道从未取得过任何毕业证书,初到美国时没有学校愿意要他,他只能在芝加哥大学研究生院旁听。好在仅仅一个月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米教授便发现了他过人的天分,破格将其转为自己的博士,“神童博士”自此闻名遐迩。
1950年6月,年仅23岁的李政道通过博士学位答辩。当时的芝加哥大学校长亲自为他颁发学位证书,并说:“这位青年学者的成就,证明了在人类高度智慧的阶层中,东方人与西方人具有完全相同的创造能力。”
在美国读书期间,李政道结识了同为优秀物理学家的杨振宁,两人经常讨论得热火朝天。1956年,二人合作发表《对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守恒的质疑》一文,提出了“宇称不守恒原理”。这一颠覆物理学中基础理论的论断,很快被华人物理学家吴健雄等同行用实验证实。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开全球华人之先。
为祖国做点有益的事
一个科学家的终极荣耀,李政道在31岁就获得了,但这远不是其科学征途的终点。在之后几十年里,李政道又先后在量子力学、高能物理学等领域做出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与此同时,李政道始终牵挂祖国。他曾表示:“平生最大的心愿和安慰就是能够为祖国做点有益的事情。”
从1972年起,李政道和夫人秦惠*(上竹下君)频繁奔走于中美之间,以归国讲学、建言献策、牵线搭桥等方式,希望中国尽快追上世界科技发展的脚步。他为当时中国理科教学中基础科学的落后深感忧虑,便提议参考芭蕾舞剧团从小培养演员的模式,全民选拔十三四岁、有潜力的少年,这就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届“少年班”的雏形。
1978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今中国科学院大学前身)成立后,时任副院长的钱三强询问李政道是否愿意向国内的研究人员,介绍世界物理学的前沿成果。李政道欣然应允,还考虑到国内缺少相关教材,预先寄来100多册文献资料和参考书籍。此次李政道回国教授“统计力学”和“场论简引和粒子物理”,硬是将原本需要两三年时间的课程精练到7周。每天凌晨3点多,他就要起床准备,常常在台上讲得满头大汗。
与此同时,李政道觉得只举办讲座远远不够,便萌生了选拔学生到世界一流学府深造的想法。30多年前,吴大猷教授提供的一个机会,改变了自己的一生,他希望“让更多类似的机遇能光顾其他年轻人”。
在其推动下,1979年,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类研究生项目CUSPEA应运而生。项目存续的十年间,共选拔了900多名中国学生赴海外公费留学,为中国物理学培养了一批中流砥柱。
那些年,李政道像个志愿者,亲笔为这些同学写申请材料,并逐一寄送;他们在国外的生活,也一应关心照拂。CUSPEA项目每年要用去他约1/3的时间和精力,秦惠*(上竹下君)曾回忆说:“你们不知道,为了中国的科教事业,他都快发疯了。”而李政道则坦言,自己深知CUSPEA有价值、有意义,“从某些方面讲,它比我做宇称不守恒还有意义”。
此后,李政道又倡导成立了中国博士后流动站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他还积极建议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建议建造正负电子对撞机……可以说,今天中国科技和教育事业的成就,从李政道处受益良多。
一位科学家的“艺术人生”
都说科学是严谨的,但科学家却不能过于严谨,要不然哪儿来灵感的火花?李政道非常喜爱唐代诗人杜甫的名句:“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在科学研究之外,他也有着自己可爱而迷人的精神世界。
到美国读书时,李政道曾制定过一个“10年奋斗计划”,他暗下决心,不在学术上有所成就,不会过早地谈恋爱、结婚。只是爱情来得太快,1948年,李政道在火车站接同学时,与秦惠*(上竹下君)一见钟情。为了追求爱人,他不仅忘了“10年奋斗计划”,还决心拿掉“小胖子”的头衔,努力减肥,以至于其导师费米以为他在经济上出现了困难。
李政道还是一位喜欢“自娱自乐”的画家。他的画数量众多,画风丰富,从中能看到他对科学的见解、对生活的向往和对妻子深深的爱。《忆*(上竹下君)》《念*(上竹下君)》《与*(上竹下君)爱赏》……秦惠*(上竹下君)的“*(上竹下君)”字频繁出现在其随笔画题名中。
几年前,上海交通大学原校长林忠钦到他家中做客,发现90多岁的李政道散步时揣着一个小本子,见到感兴趣的风景就坐下来,随笔涂鸦成画。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对李政道的画作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他“在无法之法中表现了对象的生动体态及情之所钟,充分体现了形式构成之视觉美感”。似乎科学探索宇宙之奥秘,与艺术探索感情之奥秘间,隐有一道通途。李政道认为确实如此,他画画也并非仅仅出于个人兴趣,而是一种推动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志愿。
1986年,李政道创立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中心每年举办较大规模的国际学术会议时,李政道都会或邀请艺术家,或亲自上阵,根据会议主题创作艺术画,印在活动海报上。他希望用艺术的语言引导人们探索宇宙之奥秘。他说:“科学和艺术是不能分割的,它们是智慧和情感的关系,没有情感,智慧能开创新路吗?没有智慧,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程度吗?科学与艺术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同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卓越。”
他总希望后来的学生、中国各个年龄层次的科学家或艺术家要兼有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这是每个人不可或缺的精神气质,也是大学精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格林/辑 摘自《青年文摘》2024.10(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