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中国的节日——端午节



    我可太喜欢6月了!能过儿童节,还能过端午节,吃粽子!

    端午节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可不只是吃粽子哟。咱们就一边包粽子一边聊聊端午节。

    端午节到底纪念谁

    提到端午节,我们就会想到大诗人屈原。但其实早在屈原之前,端午节就已存在。龙舟竞渡原本也不是为了打捞屈原,而是古人祈求风调雨顺的仪式。(具体内容,请参看2024年1月《身边藏着多少龙》。)

    古时候,不同地区的人们在端午节时纪念的人物并不相同,除了屈原,还有伍子胥、勾践、马援、陈临、曹娥等。直到唐朝,因唐玄宗欣赏屈原忠君爱国的美德,端午节纪念屈原的风俗才初步得到全民认可。有唐代诗人文秀的《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北宋时,宋神宗在端午节敕封屈原,屈原才算正式成为端午节“代言人”。

    端午节别名一箩筐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别名最多的。

    端午节原本指的是“午月午日”。“端”有“初”的意思,“端午”就是指午月的第一个午日。后来,干支计时变成了数字计时,“午月午日”成了农历的“五月初五”,也就有了“重五节”这类别称。其他的别称也都和端午节的一些习俗和时令特征有关。

    我有五彩线,毒虫速退散

    你发现了吗?端午节的习俗里也有好多“五”,比如:避五毒、吃五黄、缠五彩绳。

    在古代,端午也被视为“毒日”“恶日”,因为这个时节天气开始燥热,蚊虫滋生,容易出现传染病。于是古人选了最常见、也很厉害的5种有毒动物,凑成“五毒”组合,分别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

    人们在屋中贴五毒图、五毒剪纸,在香囊、小孩子的红肚兜上绣五毒纹样,制作印有五毒图案的五毒饼……总之,就是画出它们的样子,用“以毒攻毒”之法,威吓毒虫,让它们知难而退。

    人们还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理念,用5种彩色丝线编成五彩绳,系在手腕上,护佑身体康健,不被毒虫侵扰。

    此外,江南民间还有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雄黄酒。前4种都是时令特产,正好端午节时尝尝鲜,雄黄酒则是用于驱散毒虫。不过,雄黄酒本身具有毒性,不宜内服,只能外用。人们把雄黄酒洒在墙角、床底,与在家门口挂菖蒲、艾草的目的一致,都是靠挥发出的刺激性气味警告蚊虫——你不要过来啊!

    我的粽子,我做主

    粽子叶是什么叶

    我们笼统地把包粽子的叶子称为粽子叶,这些散发清香的大绿叶子到底来自什么植物呢?

    粽子的历史要比端午节更久远,早在春秋之前就已出现,原本是人们在仲夏时节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那时它的名字叫“角黍”,是用叶子把新收获的黍(俗称黄米)包裹成角状,大概是用来象征最高级别的祭品——牛。

    古人选择有香气的大叶子来包粽子,比如菰叶、槲树叶等。菰就是茭白,菰叶细长,包的粽子精巧别致。槲树的叶片厚实宽大,香气独特。

    如今我们常用来包粽子的叶子,南方最常用的是箬竹叶,北方最常用的是芦苇叶。此外还有荷叶、芭蕉叶、玉米叶、柊叶、甘蔗叶等。这些叶子为粽子增加了不同的草木香气,延长了粽子的保存时间,还因为叶片形状和质地不同,包裹方式不同,发展出了多种形状的粽子。你吃过用哪种叶子包的粽子?

    可甜可咸粽子馅儿

    晋代时,粽子就被正式定为端午节的特色食品。到了唐宋时期,粽子种类已经非常丰富,人们在粽子里加入果脯蜜饯,还有松子、栗子、胡桃等。大诗人苏轼曾在端午作诗感叹:“不独盘中见卢橘,时于粽里得杨梅。”

    历史上关于甜粽子的记录更多些,而咸粽子主要出现在南方。除了浙江湖州、嘉兴著名的鲜肉粽,广东肇庆的裹蒸粽也历史悠久。裹蒸粽是用柊叶包裹的超大肉粽,早在南北朝时就已成为“贡品”。

咕咕 摘自《中国少年文摘》2024.6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