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生于东晋,才华出众,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文章和诗篇。只可惜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政治也一天比一天腐败,他的满腹才学根本没有机会得到充分施展。其实,每当看到一些地方官贪婪自大、耀武扬威的样子,陶渊明心里就会暗暗叹气,并发誓自己决不做这样的地方官。
不做官,家里就越来越穷,有时甚至吃了上顿没下顿。可陶渊明并没有唉声叹气,每天照样一边种田,一边读书,自得其乐。他还在家门前栽了五棵柳树,微风吹来,柳枝飘飘,在柳树下饮酒作诗,别提多快乐了。因此陶渊明还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五柳先生。
有朋友劝他:“你有才,又有学问,为什么不出去谋个一官半职呢?那样至少不会让家人跟着你挨饿呀!”陶渊明确实不忍心让家人跟着自己受苦,就点头答应了。
几天后,经人引见,陶渊明去拜访了当权的官员。人家听说陶渊明是名将陶侃的后代,又擅长写诗作文,就推荐他做了江州祭酒,后来又做了镇军参军。
但是陶渊明发现周围的环境比自己想象的还要糟糕:那些同僚你争我斗,谁看谁都不顺眼。陶渊明十分怀念自己原来那种清静、平和的生活,于是又去请求当权的官员,想做个县令干点儿实事,结果真的被派到彭泽(今江西九江东北)做了一个小县令。县令的官俸果然要少很多,而且陶渊明正直善良,不会欺压百姓,也不懂贪污搜刮,因此家里的日子过得并不富裕。但是比起他耕田种地时过的穷日子,已经好了不知多少倍。
陶渊明很满意县令这个职位,因为在小县城里没有什么官场应酬,每天还可以看看书,写写字,日子过得自由自在。
可是好景不长,有一天郡里派了个督邮到彭泽视察,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县里的小吏听到消息,连忙跑去向陶渊明报告。
陶渊明一听来了个督邮,就想起以前那些同僚趾高气扬、钩心斗角的模样,十分扫兴。但想到自己现在身为县令,只得勉强放下诗卷,叹了口气说:“原来是这件事啊,那我们就去迎接吧!”
小吏看他说着就要起身,忙说:“大人,您不换衣服吗?”陶渊明吃惊地说:“为什么要换衣服哇?”小吏回答:“督邮来了,下属应该换上官服,束上带子拜见,不能穿便服的!”
陶渊明向来看不惯那些耀武扬威、作威作福的政客,如今自己还要穿起官服行拜见礼,心里一万个不情愿。他可受不了这种屈辱,就叹了口气说:“我可不愿意为了五斗米的官俸向这种人折腰哇!”
小吏说:“不行啊,大人!您必须去,不然督邮会发怒的。”
陶渊明一听,当即解下身上的印绶,坚决地说:“从今天起,我不当这个县令了!”
辞职后,陶渊明过起了隐居的生活,写下了许多描绘田园风光的诗文,表达了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和对太平社会的向往,得到了一代又一代后人的钦佩。
李旭/编辑 摘自《实用文摘》2024.4(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