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实验室里的神秘“武器”

 

    大脑“拍照术”

    姓名:大脑“拍照术”

    身份: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技术

    本领:给大脑拍高清彩照,并绘制三维图谱

    成就:帮助人类认识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医生攻克医疗难题

    咔嚓,给大脑拍个高清彩照!

    最复杂的物体

    大脑,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体。

    它就像一个高度发达的工厂。大脑中几百亿个神经元,就像数不清的工人。这些“工人”属于成千上万个部门,不同部门的“工人”长相千差万别,工作任务也完全不一样。

    有趣的是,这些“工人”都有长短不一的小尾巴,可以用来传递信息。他们齐心协力,制造出各种各样的大脑指令。收到大脑指令,我们才能微笑、说话、眨眼睛。

    可是,这些“工人”到底是怎么工作的?每个部门到底负责什么?“工厂”里到处都是秘密。

    给大脑拍高清彩照

    怎样才能解开“大脑工厂”的秘密呢?拍照是个好主意。

    医院里有一种昂贵的机器,能给“工厂”拍照。可拍出来的照片是黑白的,不太清晰。在这样的照片上,科学家只能看到“工厂”有哪些区域,却看不清每个“工人”是怎么工作的。

    江苏省苏州市的一家研究所,终于研究出了方法。精准的仪器把鼠脑标本切割成大约1万层超薄切片,边切边拍照,每一条神经、血管都清晰可见。把它们合在一起,还能制成三维图谱。

    2021年,科学家又用新技术,给猕猴拍摄了大脑彩照。猕猴的大脑比鼠脑更复杂,也更接近人类。

    高清彩照用处大

    我们向人脑彩照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听到这个好消息,最高兴的就是那些大脑生了病的人。一直以来,面对大脑疾病,医生能采用的办法很少,病人要承受很多痛苦。但在不久的将来,“大脑工厂”的秘密,有可能被一个个揭开。

    掌握了这些秘密,医生就能分辨出是哪些神经元生病了,进而可以针对性治疗。

    知识宝卡:大脑奥秘知多少?

    大脑长得有点儿像果冻,光滑有弹性。

    大脑的神经纤维连在一起,可以绕地球赤道四圈半。

    大脑用电流传递信息。大脑产生的电量,能点亮一个小灯泡。

    有人干了傻事,会自嘲“脑子进水了”。这话其实没错,大脑组织约有80%是水分!

    大脑从不休息。人睡着时,它还在忙着处理白天接收的信息。

    自己挠痒痒时,为什么不觉得痒?哈哈,因为大脑已经提前收到信号,做好了准备。

    剪接体研究

    姓名:剪接体研究

    身份:遗传信息研究的好帮手

    本领:给剪接体、次要剪接体“拍照”

    成就:中国科学家通过单颗粒冷冻电子显微技术,获得剪接体、次要剪接体的结构,并揭示它们的剪接原理,破解了世界结构生物学界的公认难题

    神秘“小剪刀”,露出真面目

    厉害的“秘书”

    在人类的身体里,藏着一个“秘密工厂”,负责人体的正常运转。

    “厂长”呢,就是我们熟悉的DNA。

    不过,“DNA厂长”太忙了,总是“啪”的一下甩出一整套生产指令。这些指令繁多又复杂,里面还掺杂着一些没用的信息。“工人”要是没弄清楚,干错了活儿,人类的身体就要出问题了!

    这个时候,就轮到“秘书”大显身手了。“秘书”会去掉没用的、错误的指令,把正确的、清楚的指令交给“工人”。

    可以说,人体的正常运转,多亏了这位“秘书”呢!

    人体“小剪刀”

    这位“秘书”,就好比人体里的“小剪刀”,它的大名就叫剪接体。剪接体非常神秘,它到底长什么样?具体怎么工作?谁也不知道。

    没办法,剪接体实在太小了,又总在忙个不停。就算是在显微镜下,也看不清楚它。全世界的科学家们努力了许多年,也没能给剪接体拍张清晰的照片。

    难道,我们就看不清它的样子了吗?

    原来长这样

    中国科学家施一公团队,一直没有放弃。

    2015年,他们不仅清楚地拍到了剪接体的照片,还捕捉到了它的工作细节。2021年,他们又拍到了次要剪接体。

    次要剪接体是干什么的呢?在“DNA厂长”的指令中,有一些非常稀少的信息,藏在剪接体发现不了的地方。这时候,就轮到次要剪接体出手了。

    不过,剪接体和次要剪接体,并不是每次出手都万无一失。

    人类约有35%的遗传病,就是因为“小剪刀”出错造成的。

    施一公团队的这两个发现,不仅让我们增加了对人体的认知,还给遗传病研究提供了很大帮助呢!

    知识宝卡:DNA决定我们会和谁做朋友?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能找到好朋友?

    有科学家认为,这可能和DNA有关系。DNA,又叫脱氧核糖核酸,是我们从父母那里遗传下来的一种复杂分子,包含了个人所有的信息代码。

    几年前,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朋友之间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他们的DNA相似程度比较高。其中,最相似的是味觉基因。具有相似味觉基因的人,更容易被彼此吸引。

    比如,喜欢咖啡香味的人,在常去的咖啡店,很容易交到朋友。

    锦屏地下实验室

    姓名:锦屏地下实验室

    身份:中国首个极深地下实验室,也是世界岩石覆盖最深的实验室

    本领:屏蔽宇宙射线,探测暗物质

    成就:使中国核天体物理实验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备开展深地核天体物理研究能力的国家

    深藏地下,“神探”搜捕暗物质

    神秘“幽灵”

    你知道吗?在宇宙中,除了太阳、星星和月亮,还有很多神秘的东西。它们最擅长“隐身术”,从来不发光,让人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所以,人们叫它们“暗物质”。

    暗物质有着巨大的引力,能把银河系“粘”在一起。如果能捉到它,就能解开很多宇宙谜团。

    为了搜捕暗物质,中国科学家派出了两个“神探”:一个是“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它在太空用“火眼金睛”去寻找暗物质;另一个则深埋地下,靠科学实验搜捕,这就是锦屏地下实验室。

    岩石铠甲

    锦屏地下实验室,建在四川省锦屏山下2400米的地方。

    为什么藏这么深?还不是为了躲避宇宙射线!

    宇宙射线是从宇宙来的“刺客”,能够轻松穿过地球的大气层和表面,在探测器周围产生辐射,干扰科学家的监测。

    岩层是宇宙射线的天然屏障。如果有1亿个宇宙射线粒子射向实验室,最后大概只有1个能够钻进去,对实验几乎没有影响。有了岩石当铠甲,“神探”才能安心搜捕暗物质。

    等它现身

    怎么搜捕呢?守株待兔!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员,当然也存在暗物质。中国科学家把自主研发的暗物质探测器放在实验室里,等待暗物质撞上来。

    所有撞上探测器的物质,都会产生信号。探测器再对每一个信号进行分析,尝试寻找暗物质。

    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一直以来,人们都没有发现暗物质的踪迹。

    2021年7月,从锦屏地下实验室传来一个好消息。

    通过实验,中国科学家已经缩小了暗物质的藏身范围。这意味着,人类找到暗物质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了!

    知识宝卡:暗物质探测器,穿着几层铠甲?

    想要寻找暗物质,实在是太难了。这就好比要在人声鼎沸的体育场里,听到针掉在地上的声音。为了减少干扰,锦屏地下实验室的探测器穿了好几层铠甲。

    第一层,2400米厚的天然岩石铠甲。

    第二层,0.5米厚的混凝土铠甲。

    第三层,1米厚的聚乙烯铠甲。

    第四层,20厘米厚的铅铠甲。

    第五层,20厘米厚的含硼聚乙烯铠甲。

    最后一层,是10厘米厚的铜铠甲。

    在层层铠甲的保护下,探测器耐心等待,时刻准备抓住暗物质!

    超强超短激光器

    姓名:超强超短激光器,又称“羲和激光装置”

    身份:世界首台10拍瓦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

    本领:能发出目前人类已知的最亮的光——超强超短激光

    成就:创造了世界最高激光峰值功率纪录

    猜猜看,世界上最亮的是什么?是太阳?是闪电?

    都不对,答案是超强超短激光!它有多亮呢?把10个太阳照到地球上的光汇聚到一根头发丝上,亮度才能和它一样。它有多短呢?哦,别误会,短不是说它的长度,而是指它存在的时间。超强超短激光亮一次,还不到100飞秒。要知道,100飞秒,可是一秒的10万亿分之一啊!

    超强超短激光有两样宝贝。一个是“飞刀”,“嗖嗖”两下,专“扎”癌细胞,帮医生治疗癌症;一个是“照相机”,能记录超高速的运动。

    除了这两样宝贝,超强超短激光的本领还大着呢。它能推动很多领域的科学研究,甚至对研究天体物理、宇宙起源,进行暗物质探测都有帮助。

    2017年,羲和激光装置在上海研制成功。它能输出10拍瓦,也就是1亿亿瓦的激光,是世界上第一台如此厉害的装置。

    2021年,中国科学家宣布,将来要开放这个实验装置,让全世界的科学家一起来研究超强超短激光。也许,我们以后能有更多新发现呢!

    知识宝卡:激光武器有多厉害

    科幻电影里,一道激光射去,敌机瞬间灰飞烟灭……激光武器真厉害!

    现实世界中,激光武器也这么强吗?

    还真有可能!

    它速度快。激光束能以30万千米/秒的速度射向目标,做到“发现即打击”。

    它打得准。它发射的激光束,沿直线快速攻击目标,几乎不受干扰。

    它打得狠。激光束能量集中,一旦击中目标,就能造成严重的伤害。

    这些特点,让激光有望成为未来的重要武器。

    心灵宝卡

    不管是对大自然的探索,还是对人体的研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接下来的试验该怎样做?能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谁也说不准。

    那还要不要继续呢?当然要!科学研究就要敢于挑战,能啃硬骨头。每一次挑战,都可能改变世界。

徐军那/编 摘自《少年博览》2023.12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