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我们的诗词



    苏轼

    生卒:1037—1101年

    终年:65岁

    字/号: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称号:“三苏”之一

    代表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0岁

    苏轼生于眉州(今四川眉山),父亲苏洵是散文大家。苏轼从小在书香中长大,才学过人。21岁时,苏轼进京赶考。主考官欧阳修批到他的试卷时,赞不绝口,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为了避嫌,就只给了他第二名。后来,当他得知这是苏轼的试卷时,懊悔不已。此后,逢人便夸苏轼的才华,苏轼也因此名震一时。

    34岁

    这一年,“王安石变法”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苏轼曾几次上书反对变法,都不了了之。见很多好友被“新党”排挤、贬官,他也知趣地请求调去地方任职。

    39岁

    后来,苏轼被调到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中秋时节,独自在外的苏轼思念过世的父母以及七年未见的弟弟苏辙。此情此景令人心生悲凉,为此,他写了一首著名的《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节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注释

    把酒:端起酒杯。

    天上宫阙:指月中宫殿。

    琼楼玉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42岁

    几年后,苏轼任湖州知州时,给皇上写了封名为《湖州谢上表》的公文。没想到,这篇公文被新党拿去大做文章,他们断章取义,说苏轼“愚弄朝廷,妄自尊大”。

    苏轼因此被御史台的官兵逮捕,押往京城,受牵连者达数十人,有人还请神宗处死苏轼。幸好王安石等元老大臣说情,还有北宋开国时定下的“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保住了性命。他被贬到了黄州(今湖北黄冈)做了地位低微、无实权的团练副使。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103天的牢狱之灾,让苏轼心灰意冷。但他生性豁达,很快便从愁闷中走出来,带着家人在黄州城东的山坡上开荒耕作,自给自足,“东坡居士”的别号就是这时候起的。热爱美食的他,还把自己发明的秘制红烧肉做法写成了《猪肉颂》,使美味的“东坡肉”流传至今。他还时常去城外的赤壁山散心,并写了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来怀念三国名将周瑜的英雄豪情,抒发他谪居时的思想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节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52岁

    苏轼调任杭州知州。在杭州,苏轼过得很惬意,还动用民工20余万,疏通了西湖,在湖水最深处建立三塔(今三潭印月)作为标志。他把挖出的淤泥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的长堤,即“苏堤”,如今是西湖十景之一。

    65岁

    苏轼一生起起落落,60岁时,他又被贬到偏远荒凉的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轻一等的处罚。直到宋徽宗即位后,大赦天下,他才得以北归复职。可对于已经65岁的苏轼来说,这条回家路太过漫长,还未到家,他的生命就已先走到了尽头……

洋洋兔/编 摘自《故事作文》2023.9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