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孩子身边的小“银行”——扑满



    拜年是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大年初一的早上,孩子们会穿上新衣服去向长辈们拜年问好。而长辈们会事先准备好压岁钱,分发给来拜年的孩子们。有的孩子收到压岁钱后,把它们放进储钱罐里攒起来。

    扑满就是古时候的储钱罐。为什么把储钱罐叫作扑满呢?

    “满则破之”

    中国人自古就有节俭的习惯,人们平常会把钱攒起来,急用时再拿出来。古时候,有人为了做到不乱花钱,设计了一种只有钱币入口,而没有钱币出口的瓦罐。而且入口设计得很窄,只能放进一枚钱币。这样,想从入口倒出钱币很困难,从而有助于省下不必要花的钱。如果实在急需用钱,就只好打破瓦罐,将钱取出来。也许有点儿可惜,但好在瓦罐很便宜。

    这种瓦罐早在汉朝时就有了。晋朝葛洪在小说集《西京杂记》中记录了西汉时的许多逸闻轶事,其中指出:“扑满者,以土为器,以蓄钱;具有入窍而无出窍,满则扑之。”也就是说,扑满只有入口而无出口,当储满时,要取出其中的钱币,就只能扑它,也就是打破它。

    现在,“扑满”这个名称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取而代之的是储钱罐。现在的储钱罐大都设计了巧妙的出口,要取钱出来未必一定得打破它。

    扑满的警示

    扑满在古时候还有特别的警示意义呢!

    西汉有个叫公孙弘的人,他出身于贫寒的布衣家庭,年轻时当过狱吏。后来,他攻读文法吏治,被汉武帝任命为丞相。

    在他上任时,乡亲们送给他3样东西:一束生刍、一卷丝、一个扑满。这是什么意思呢?生刍就是青草,《诗经》中说:“生刍一束,其人如玉。”乡亲们送他生刍是希望他“德美如玉”。至于丝呢?一根也许没什么用,但是“丝积之为绳”,一卷丝就可以制成绳索。乡亲们是希望他“不以小而不为”,从小事着手,干好大事情。再说扑满,因为“满则破之”,乡亲们是希望他不要聚敛无度,做个清官。

    这个典故也时常警示着后人。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一个盛唐时期的墓穴中有6幅壁画。中间4幅画的是4个有德行的人,左右2幅则画有4种东西:一个扑满、一捆草、一卷丝、一个欹器。前3样东西的警示意义我们已经知道了,最后的欹器是古代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有警示人们不可自满的意思。

    形形色色的储钱罐

    最初单纯用来储蓄的储钱罐,发展到后来,由于质地改进、造型多样,演变成了孩子们喜爱的玩具。

    早期的扑满材料以陶质或瓷质为主。后来随着发展,又有了木、铁、铜、塑料等质地的扑满。最早的扑满就是普通的罐子形状,到后来,为了迎合儿童的兴趣,还有了人物形、水果形、动物形、房子形等多种造型。有一种19世纪末的水果形扑满,有苹果、梨、橘子、桃子、西瓜等造型。这种水果形扑满是用红土烧成的,十分容易破裂,目前存世很少,很有收藏价值。

    欧美地区还曾制造过一些有故事内容的机械存钱盒。比如19世纪末的一款威廉退尔射苹果存钱盒,它的题材取自一名战士射苹果的故事。存钱盒由战士威廉退尔和钱盒组成。只要把一枚硬币放到战士举起的步枪瞄准器旁,战士就会把硬币射向对面钱盒上的一个苹果。苹果被射下,硬币就会落入钱盒。类似的还有女孩跳绳存钱盒、狗跳套圈存钱盒等。

    在现代,硬币已经不是主要币种了,所以人们使用储钱罐的频率也越来越低,但它仍然是很多孩子钟爱的玩具。孩子们既用它来存钱,又将它视作玩偶珍藏。

余俊雄 摘自《我们爱科学》2023.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