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的“迷失之城”
1977年,科学家乘坐深潜器“阿尔文号”在东太平洋的加拉帕戈斯洋脊2500米水深处,第一次发现了海底热液。那里水温非常高,大约在300~400℃。但由于那里海水压力很大,所以海水并不沸腾。
“烟囱”是怎么来的
海底怎么会有烟囱呢?因为海底下面是大洋地壳,它并非密不透水,其实是“漏”的!海底基岩中存在大量的裂隙,海水顺着裂隙下渗,可以渗入到海底以下四五千米的深处,并和炽热的熔岩接触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这使得下渗海水的成分发生了巨大变化,溶解了大量的含金属元素的化学物质。在岩浆房的加热下,原来正常的海水“摇身一变”成为了高温的热液,密度也变得比海水要轻,因此会向上运动。它们最终从海底喷发而出,形成了海底热液。
高温的热液从海底喷出后,会与冰冷的海水混和,导致压力骤减、水温下降。于是,大量的金属矿物从水中析出,如同“烟雾”一般。冷却下来的金属硫化物在喷口沉淀下来,层层叠叠形成了“黑烟囱”。
大部分海底烟囱是黑的
自从第一个海底热液喷口被发现以来,科学家一直努力寻找更多的热液喷口。迄今为止,已经发现活动的热液区约有140个,共计约520个活动热液喷口。它们平均水深为2500米。从地理位置上说,海底热液系统的分布,太平洋占75%,大西洋占16%,印度洋占3%,其他海洋占6%左右。另外,科学家发现海底热液系统的分布并不均衡:超过一半的热液喷口分布在洋中脊扩张中心,是喷发黑烟的“黑烟囱”。
海底也有白烟囱
由于热液中所含矿物成分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黑烟囱喷出的是滚滚浓烟,是热液活动中最壮观的一种。因为热液中含有大量的硫化物,所以呈现出黑色。但除了岩浆活动可以引起热液喷发之外,其他机制也可以引起海水与岩石的化学反应,产生温度较底的热液。这种低温热液活动一般不会形成金属硫化物组成的“黑烟囱”,而是形成其他颜色的烟囱。例如,由碳酸盐矿物构成的“白烟囱”。但从数量和规模上看,其他颜色的海底烟囱远不能与黑烟囱相比拟。不过,有一种白烟囱特别状观,被人们称为“迷失之城”。
特殊的白烟囱——“迷失之城”
2000年12月,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组团对大西洋中脊进行了科学考察。他们意外地在北纬30°附近的一个海底山丘上发现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海底热液场。
这个山丘名叫亚特兰蒂斯,位于水下700米,距离中大西洋中脊15千米处。其实,亚特兰蒂斯山丘更像一座高山,它位于大西洋中脊与大西洋转换断层的交叉点上的西北侧,而这个热液场就发育在这座高山的顶部。亚特兰蒂斯是古希腊传说中沉没到海底的城市。因此,这个新发现的海床热液喷口又被称为“失落的城市”,即“迷失之城”热液场。
探究“迷失之城”
在“迷失之城”热液场的中间位置,矗立着一个体积巨大的活动热液喷口,名为“波塞冬”。它的高度超过60米,延展范围超过100米,是目前所知最大的海底热液喷口。其塔尖喷发的稠密而又滚烫的热液流体温度高达75℃。在波塞冬边上的一个小尖锥状喷口,喷发着高达91℃的热液流体,保持着该区最高温度的纪录。
跟热液区一样,在“迷失之城”中,也存在着独特的生态系统。由于“迷失之城”热液场的流体呈碱性(pH值在9~11之间)、温度不太高(40~75℃),所以那里是耐高温的微生物的极佳生存环境。在“迷失之城”热液场的热液喷发区域有非常稠密的微生物群落。这些群落通常形成长数厘米、颜色为白至浅灰色的纤维状丝状物。在烟囱壁的孔洞也栖息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但是,“迷失之城”的大生物并没有像其他喷口那样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那里既没有东太平洋热液场特有的大型红色管状蠕虫、喷口蛤蜊或贻贝类,也没有大西洋中脊热夜场成群的虾。直到2003年,在“迷失之城”烟囱体的顶端发现了一些不足20厘米长的动物。虽然这些喷口乍看相当的贫瘠,但在碳酸盐结构的裂缝处及空洞中可见到各种生物。在“迷失之城”热液喷口栖息的宏生物区系,到目前为止已发现超过70个物种,它们分别代表13个类群。其中,小型的甲壳动物、端足类和腹足类动物是优势物种。
这些白烟囱是怎样保存下来的
如此壮观的白烟囱群落是如何在海底保存下来的呢?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由于“迷失之城”热液呈碱性,钙离子的浓度是海水的三倍之多,因此喷出后与海水中的碳酸盐和重碳酸盐结合沉淀,形成文石和方解石。方解石的烟囱比较牢,不容易倒塌,可以长得很高。
第二,由于“迷失之城”热液场位于水下700米处,浅于大西洋“碳酸钙的补偿深度”(4000米,在补偿深度之下,由于压力增大,海水中碳酸钙处于不饱和状态,碳酸钙将被溶解),因此这些碳酸盐结构的烟囱体得以完整保存,从而使这个海底“迷失之城”的地貌呈现出十分壮观的景象。
“迷失之城”存在了多长时间
虽然2000年“迷失之城”才被发现,但它至少喷发了25000年。科学家对“迷失之城”热液场中碳酸盐烟囱体进行了14C年代测定,结果表明该热液场最老的灰色残留烟囱体距今25000年,而一些活动的喷口样品十分年轻,其年龄在500年以内。这些数据显示,自25000年前以来,“迷失之城”热液场的热液活动一直持续喷发至今。二万多年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与1.5亿年前形成的古老洋壳相比,“迷失之城”热液场则相对年轻。
引发的研究
“迷失之城”热液区的发现打破了人们对热液系统的常规认识。这种新的热液活动类型吸引了全世界科学家。在此之前,人们只在海脊区域(海底隆起部分)发现过热液喷口,即黑烟囱。
传统的观点认为,驱动热液活动的热源都和下面的岩浆有关。“迷失之城”低温热液场距离大西洋扩张中脊有15千米远,驱动该热液场的热源与岩浆活动的关系不大。研究发现,相对于玄武岩热液系统,“迷失之城”热液活动区含有超镁铁质的岩石,在部分地区它们直接从海底露出,与海水接触并发生蛇纹岩化作用,形成蛇纹岩化的橄榄岩。橄榄岩蛇纹石化这一水岩反应过程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从而为形成这一独特的海底热液系统提供了必要的热源。“迷失之城”热液场的发现表明,海底热液喷口可能比人们原先想象的更为普遍,种类也更多,其成因也不只是地底岩浆加热了海水,也可能是上地幔的岩石遇到海水发生化学反应,放出热量而形成的。这极大地拓展了全球洋底存在热液场的范围和数量。
黄维 摘自《十万个为什么》202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