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古图》盛世收藏,玩物养志
《玩古图》盛世收藏,玩物养志
玩古之中有美学
《玩古图》为明代杜堇工笔人物画的代表作,绢本设色,纵126.1厘米,横187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资料显示,《玩古图》为双拼巨幅,原画很可能被装裱过屏风。这幅画中所展现的内容十分丰富:一处幽深的庭院,正中两名文士,主客有别,其后竖立一座巨大的屏风。主人坐在圈椅上,神态放松,一腿盘坐,一腿下垂,上身侧倾,看向桌上的古董珍玩。另一边的客人则微皱眉头,凝神研究手中的古鬲铜器,神情十分认真专注。长桌上的古玩器物可谓琳琅满目,大多数是颜色较深的青铜器,另外可见瓷器、玉器和金器。
除了鉴赏古器,此画还展现了文人的四项经典活动——琴、棋、书、画。在二人的侧前方,可以看到一个仆人肩扛画轴、手拎棋盘,徐徐走来。二人的后方,有两名侍女正在整理书案上的器物,一人正在解开琴套,欲取出古琴,另一人正在整理香具。画面前方还有一名女童,手执团扇,正在假山与芙蓉之间扑蝴蝶戏耍。
庭院中林木茂盛,可以看到梧桐、芭蕉、修竹、芙蓉等常见的园林植物,配上洞石、栏杆,构成文人画中典型的庭院景色。明末文震亨的《长物志》中,记载了大量明代的生活美学,其中对明代居室及庭院的环境布置均有描述,松、竹、芭蕉、太湖石都是明代文人推崇的对象,从侧面衬托出文人雅士所追求的君子气质。
好事之风与好古敏求
古人讲玩古,今人说收藏,本质上都是一个积累财富、积累知识的过程。不同的人对待收藏这件事的心态显然不同,有的是“好事之风”乒收藏是为了彰显身份地位;有的是“好古敏求”,在鉴赏中寻找精神追求。
明代中晚期,许多世家大族生活富裕,收藏古玩是为了彰显他们的家世地位,“好事之风”盛行。观察此画,所绘的家具器物大都华丽贵重,彰显主人的经济实力。画家刻意将主人画得略大于客人,主人闲散放松,客人略显拘谨;主人倚坐椅上,客人躬身站立,身后也仅放了一只凳子。种种迹象表明,这两人地位不同。表面上两人正一同赏玩古董,但实际上,这位客人极有可能仅是被请来为主人做鉴定工作。
画面左上角有题款:“玩古乃常,博之志大。尚象制名,礼乐所在。日无礼乐,人反块然。作之正之,吾有待焉。柽居杜堇。”杜堇的题款显然带着一种“好古敏求”的思想,他认为赏古玩古是一件普遍的事,是为了通过古物使人博古通今,了解古人的礼教规范。玩古是为了开阔心胸,维持礼乐,如果没有礼乐,人就无所寄托。题款之后还有两行补款:“柬冕征玩古图并题,予则似求形外,意托言表,观者鉴之。”原来画上的主人叫“柬冕”,他请画家杜堇为他鉴赏古董珍玩的场景画了这幅《玩古图》。
“职业画家”杜堇
杜堇,有一说他原本姓陆,字惧男,号柽居、古狂、青霞亭长,江苏丹徒人,擅长人物、界画、山水、花卉,但现存画迹以人物故事画居多,既有白描风格,也有设色精致的工笔人物画。他的人物画题材大都表现为古代传说或奇闻趣事,常以山水及园林景致作为衬景,许多画上还有题诗作赋,具有文人画的格调。
据史料记载,杜堇科考不顺,干脆放弃仕途。明代中期,南京地区的画坛活跃着一批风格别致的文人画家,他们既非文人中的绘画爱好者,亦非以卖画为生的“画匠”。这些人大多以“狂、怪”自居,作品风格既带有南宋院体的“士气”,又具备明代主流审美的“逸气”,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职业画家,杜堇就是其中之一。
明代,江南地区收藏古玩的风气十分盛行。一方面,宋代吕大临编撰的《考古图》,为明人的玩古思想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有研究表明,明代文人世家最喜欢收藏的古玩就是青铜器和古代书画;另一方面,明代中叶以后,江南地区经济繁盛,为物质文化和艺术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空间,引发富裕阶层追求高雅审美的生活方式,这种追求又直接牵动整个艺术形态的发展。即使一些富商并不懂如何欣赏古物,也会重金购买收藏,甚至如《玩古图》中的柬冕一般,请杜堇为自己作画,记录收藏鉴赏的瞬间。
徐军那/编辑 摘自《少年博览》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