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也吃“冰激凌”
古人也吃“冰激凌”
炎热的“秋老虎”刚刚过去,天气开始渐渐转凉了。不过,吃冰激凌的快乐还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你大概想不到,冷饮并不是现代人才有的专享福利,在没有冰箱的古代,人们也能吃到美味的冷饮,甚至还有自己专属的“冰激凌”!
在唐代,有一种甜食叫作“酥山”,这就是古人的“冰激凌”。“酥”是一种乳酪,古人把“酥”加热到近似融化的状态,用它在碗里堆出山峦的造型,然后送进冰窖冷冻,最后再放上各种水果以及花朵作为点缀,一碗美味的“酥山”就做成啦!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宋代。宋代大诗人杨万里曾写诗赞美过“酥山”的美味,夸赞其“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酥山在嘴里化开的感觉,就像是在炎炎暑日吃了一口冰雪一样沁人心脾,真是令人食欲大开呢!
明清时期,又出现了一种新的食物,名叫“冰胡儿”,这就是我们现代雪糕的雏形,中国最早的“冰棍儿”啦!
除了“酥山”和“冰胡儿”,古人还会制作各种各样的冷饮呢!早在遥远的商周时期,人们就开始用梅子制作冷饮了。到了北宋时期,酸梅汤已经成为常见的夏令冷饮。人们用梅子和冰糖熬制汤水,再加入冰块,一杯冰凉可口的酸梅汤就制成啦!到了清代,御膳房改进了酸梅汤的配方,加入了另外的材料。这样的酸梅汤不仅可以解暑,还可以生津止渴,祛痰止咳,被誉为“清宫异宝”。这个配方一直流传到现在,成为了现代酸梅汤的起源。
小读者们也许会问:“古代又没有冰箱,人们怎么获得冰块呢?”其实,聪明的古人早就注意到了季节的神奇:在冬天,冰天雪地,水面上冻起了厚厚的冰块,要是能把这些冰块保存起来,夏天是不是就可以畅享冰爽了呢?
我们发现,在《诗经·七月》里详细记录了古人冬天保存冰块的场景:“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大家建起一个大冰窖,把冬天水面上的冰凿下来,再送进冰窖里保存,这样夏天就可以吃到冰冰凉凉的冷饮啦!
不过,冬天保存冰的办法太贵了,平民百姓根本消费不起,这可怎么办呢?聪明的宋代人又发明了用硝石制冰的办法:硝石是一种神奇的晶体,把它放在水里就会吸收热量,从而达到“点水成冰”的功效。根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宋代的首都开封府,经常有“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的商贩。这样一来,平民百姓也可以吃到冷饮啦!
胡潇潇 摘自《中国少年儿童》20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