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边的野菜别乱摘
路边的野菜别乱摘
每到野菜疯长的季节,大家就会呼朋唤友出去挖野菜。可是,吃野菜真的对人有好处吗?挖野菜又存在哪些风险呢?
最早的网红野菜
中国古代最早的农书《夏小正》着重介绍了繁缕和堇菜两种蔬菜。
问题来了,繁缕和堇菜的味道着实不咋样,即便是焯水之后,口感也是又苦又粗。那么,它们为什么还会成为农书中记载的重要蔬菜呢?
想来应该有两个原因:一是这些植物分布广,极易采集;二是这些植物有明显的特征,繁缕的“假十瓣”、堇菜的“猫脸小花”都是异常明显而准确的识别特征,这就可以大大降低识别错误带来的风险,毕竟在自然界中吃错植物是比在城市里吃错药还要凶险的事情。再加上人类认识自然的渐进性,繁缕和堇菜成为最早被记录的蔬菜也就不奇怪了。
野菜难吃又难种
野菜之所以叫野菜,是因为它既难吃又难种。
我们先来说说野菜难吃这件事。野生植物大多是有毒的。《救荒本草》里记载了多种有毒植物,并详细描述了去除毒性的方法。我想说,活在当下真是幸福,不用考虑把这些有毒的野菜做成食物。
即便没有致命毒素,植物中还有很多无毒或者毒性不大的苦味物质,比如萜类化合物(葫芦素、柠檬苦素)、苦味肽(大豆水解产物)、糖苷类(茶多酚)等。这些物质的存在,都是为了驱散啃食植物的动物(包括人类)。
除了苦味物质的存在,野菜通常含有更多的纤维,这倒是可以补充纤维素,但是我们的牙口和消化系统不喜欢。所以,我们采集的部位通常只限于野菜幼嫩的茎叶,而这些地方通常又是植物防守最严密的地方——毒素、苦味物质齐聚。所以,风险和收益如何衡量就成了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下面,我们再来讲讲野菜难种这件事。
就拿荠菜来说,种起来太麻烦了。首先,荠菜的种子太小了,每1000粒荠菜种子的重量只有0.09-0.12克,说细如沙尘一点都不为过,收集起来十分麻烦。种子小,导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苗实在太瘦弱,要想让它们高产,土壤不能湿,浇水还不能急。如今,我们可以用喷灌、滴灌等先进技术来解决这些问题,但古人只能用洒水壶轻柔地、慢慢地洒,那是何等烦琐的劳动!另外,这些瘦弱的苗里可能还混有其他杂草的苗,只能徒手拔,无形中又增加了工作量。就算解决了上述问题,荠菜也不是想种就能种的,因为它的种子有休眠的特性。也就是说,新采收的荠菜种子一般处于休眠期,必须经过适当的低温处理(在2-10℃的环境中处理7-9天),种子才能被唤醒。这也是荠菜不能成为园蔬的重要原因。
史军 摘自《少年月刊》202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