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从“小野猪”到“大恐龙”



    从“小野猪”到“大恐龙”

    双垂鹤鸵变形记
 
    鹤鸵是一类骨骼清奇的大鸟,它们从小长到大,也会经历天翻地覆的剧变。长大后,它们将变成能致人死命的“最危险鸟类”。

    双垂鹤鸵生活在大洋洲的热带雨林里,繁殖期时都是雄鸟带娃。

    大洋洲的“妖艳鸵鸟”

    在澳大利亚北部、新几内亚岛及其附近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大型鸟类——双垂鹤鸵。鹤鸵又名“食火鸡”,但跟火鸡没关系,它们喉部生有鲜红肉垂,当地人觉得像是吃了火炭,所以才叫这个名字。

    双垂鹤鸵属于善跑不会飞的走禽,个头可比火鸡大多了,仅次于非洲的鸵鸟:身高能超过1.7米,体重接近60公斤(相当于一个中等身材的成年人)。它们生活在热带雨林里,以各种野果为食,也会吃些无脊椎或两爬类动物。茂密雨林中,成年鹤鸵似乎根本没想用保护色隐蔽自己,外表相当招摇;身披蓑衣质感的黑色羽毛;头颈处皮肤裸露,大部分呈浓艳的宝蓝色,后脖颈则是金红色;颈前还挂着一对鲜红的肉垂。不论雄雌,头顶都高耸着一个“盔突”(由角质组成的中空结构),有的高达十几厘米,像极了来自远古的恐龙(窃蛋龙)。

    “恐龙”是怎样炼成的

    在双垂鹤鸵的栖息地,每年5、6月的旱季是繁殖季。鹤鸵的婚制雄雌颠倒:雌鸟会和多只雄鸟交配,在每个巢中产下3—8枚卵,然后离开另寻新欢,孵卵育雏全由雄鸟负责。

    高冠帽和红领巾

    双垂鹤鸵的头像很有“中国特色”,头顶盔突仿若古代“峨冠”;颌下肉垂如帽带(打结后)飘洒颈前;颔首挺胸,满满的士大夫气质。头顶长盔突,算是个“原始”色彩特征;窃蛋龙的头骨化石上就有类似结构。所以不少窃蛋龙类的复原图,就是借鉴鹤鸵画出来的。盔突和肉垂,功能都与繁殖炫耀有关,肉垂的功效尤为明显。鹤鸵是一妻多夫制,雌鸟体型稍大于雄鸟。婚配时雌鸟争夺配偶,产卵后雄鸟带娃。所以在繁殖期,雌鸟颈前的肉垂颜色会变得格外鲜亮。

    鹤鸵蛋很漂亮,呈现明亮的浓绿色。孵化期长达50-52天。雏鸟出壳时,穿的是棕灰底色、条纹为主、斑点为辅的花绒羽——就像偷了小野猪的外套,借以融入斑驳树影。此时的小鹤鸵还没有标志性的盔突,额头相应部位只有裸露的角质层。脖颈前的肉垂也有个雏形,只是个小肉芽。双垂鹤鸵是典型的早成鸟,出壳后不久,小家伙们就能行动自如,跟随父亲外出觅食了。

    4-5个月大时,小鹤鸵开始褪去条纹绒羽,换上“蓑衣”,不过这蓑衣是浅棕黄色的儿童版。颈部的肉垂也开始长大,渐渐变为浅粉色。这时,它们依然需要爸爸照顾,但开始尝试独自(或与兄弟姐妹结伴)觅食、探索未知世界。

    出壳后9个月左右,小鹤鸵步入亚成年阶段,开始独立生活。此时雄鸟通常已经离开,不过若没能在当年寻得配偶,它们也会继续抚养小鹤鸵到18个月大。这个阶段,小家伙们的羽毛会逐渐变深,直至全黑,红蓝相间的头颈皮肤也显现出来。直到1岁左右,头顶的盔突才开始生长,肉垂的颜色也逐渐加深变红,此时它们的体型已有成年的80%。

    4岁左右,小鹤鸵完全成熟,身高体壮,头角峥嵘,神似威武的恐龙。成年后,它们的盔突会继续生长。因此鹤鸵的年纪越大,头盔也越高大。野生双垂鹤鸵能活二三十年,所以见到大头盔的个体并不难。

    利剑在脚,天敌全跑

    2004年,鹤鸵(主要指双垂鹤鸵)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评为“世界上最危险的鸟”。这类看似岁月静好的大鸟,到底危险在哪儿呢?答案重点在脚爪上:鹤鸵每只足有3个脚趾,其中内侧趾长有利剑般的爪子,双垂鹤鸵的锐爪更是长达12厘米。感到危险时,它们会腾空而起,飞踢对方。在粗壮长腿挥击下,利爪杀伤力巨大,轻则划伤皮肉,重则一“刀”毙命。所以在鹤鸵的原生境,几乎没有天敌。

    一个多世纪以来,仅官方记录在案的鹤鸵伤人事件,就有一百多起。其中两人被划破颈动脉、造成大出血致死。鸟类中伤人记录能与之媲美的,只有体型更大的鸵鸟。鸵鸟也会飞腿蹬踢,但它们每足只有两个脚趾,趾端更没有利刃,危险性要小得多。

    不过,在这些鹤鸵袭击事件中,75%都和人类投喂有关,其他则大多是出于自卫,或是护巢护雏。而在森林保存相对完整、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鹤鸵极少攻击人。反倒是鹤鸵常会因车祸和流浪狗(包括澳洲野犬)攻击而丧命。

谢翃瀚 摘自《博物》2022.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