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课本里的植物·枇杷



    课本里的植物·枇杷

    教材坐标

    “枇杷”和“琵琶”

    古时候,有人送枇杷给一个县官,可他在礼单上把“枇杷”错写成了“琵琶”。县官笑道:“‘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当年识字差!”有个客人应声道:“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选自《语文》(统编版)五年级下册

    植物档案

    枇杷,常绿小乔木,高达10米;小枝、叶背及花序均密生锈色绒毛。单叶互生,革质,呈椭圆状或倒披针形,长12~30厘米,先端尖,基部渐狭,中上部疏生浅齿,表面羽状脉凹入。花白色,芳香;成顶生圆锥花序。果近球形,直径2~5厘米,熟时橙黄色。初冬开花,果实于第二年初夏成熟。

    趣识一箩筐

    好吃的枇杷竟然是一种“假果”

    枇杷所在的蔷薇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果大科”,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美味可口的水果,比如桃、李、梅、杏、樱桃、苹果、梨、山楂和草莓等均来自这个家族。

    蔷薇科是一个比较大的家族,传统分类学家根据花和果实构造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四个亚科,分别是绣线菊亚科(蓇葖果)、蔷薇亚科(瘦果)、苹果亚科(梨果)和李亚科(核果)。

    属于苹果亚科的枇杷是一种典型的梨果,果皮由花托与子房壁愈合,共同发育而来。相对于单纯由子房发育而来的“真果”,枇杷这样的梨果就是所谓的“假果”了,因为在果实发育过程中有子房以外的结构——花托的参与。

    冬季开花为哪般

    枇杷是一种常绿阔叶的小乔木,冬季开花,次年初夏果实成熟,这是一种反常规的操作。因为冬季开花,能为它传粉的昆虫就非常少,传粉失败的话,就很难结出美味的果子(当然有些枇杷品种自交传粉也是可以结果的),因此,枇杷的优良产区主要是在冬季比较温暖的南方。

    枇杷树小枝、叶背、花序和果实均有不同程度的被毛,这些细密的绒毛可以阻碍毛虫蠕动,是植物常见的防范措施。但这些绒毛也成了一些人的过敏原,所以我们在采摘和食用枇杷的时候要注意规避。

    枇杷种子能吃吗

    不知吃过枇杷的你有没有仔细观察过,每个枇杷果子内有5个“小室”,这便是“子房”的所在,每个小室内通常有1枚种子。与薄薄一层果肉相比,枇杷种子的比例似乎过大。

    枇杷种子到底能不能吃呢?实际上,枇杷种子含有苦杏仁苷,进入体内后会被水解,释放出具有毒性的氢氰酸(HCN)。这是枇杷种子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用以驱赶贪吃的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好在枇杷种子内的苦杏仁苷含量和它被水解的转化效率均有限,且氢氰酸能够被人体代谢,故少量食用枇杷种子一般没有中毒的风险。不过,保险起见,还是建议大家不要食用。

    枇杷和琵琶是什么关系

    说到水果枇杷,总让人联想到乐器琵琶,这两组字不论字形还是读音,都会让人将它们联系起来。流传最广的说法,要数枇杷的叶片外形与琵琶相近了——一端圆鼓,一端瘦削。

    也有观点认为,枇杷的名字来源于琵琶的演奏方式。琵琶本作“批把”,指的是乐器的演奏方式。汉代刘熙的《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又因为这类乐器多由木头制成,故也作“枇杷”。

    此外,尚有另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枇杷梨形的果实像古代的乐器琵琶。事实上,最初琵琶的形制跟现代琵琶不同,古代琵琶是圆形的,晚出的琵琶是梨形的,这样看来,水果枇杷与乐器琵琶在形状上相似或许只是一种巧合。

    后来,“琵琶”固定为乐器名,“枇杷”则逐渐演变成水果的名字。

    文人画匠爱枇杷

    古往今来,诗人对枇杷总是情有独钟。唐代诗人元稹称山枇杷“花似牡丹殷泼血”,白居易更是称赞山枇杷:火树风来翻绛焰,琼枝日出晒红纱。回看桃李都无色,映得芙蓉不是花。

    宋代诗人陆游有一首诗颇有意思,题目很长,《山园屡种杨梅皆不成枇杷一株独结实可爱戏作》。诗人在山园中种了很多杨梅树,可惜都以失败告终——杨梅只长树,不结果,倒是随手栽种的一棵枇杷树收获颇丰:杨梅空有树团团,却是枇杷解满盘。枇杷是结果了,但烦恼也随之而来。枝头不怕风摇落,地上惟忧鸟啄残。枇杷的果子都被鸟儿啄坏了,这可如何是好?清晓呼僮乘露摘,任教半熟杂甘酸。诗人只好一大早叫人摘下带着露水的枇杷,也来不及管它熟没熟透了。

    在美食家苏轼的笔下,枇杷则有了新的称号。在《食荔枝》中,苏轼写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在这里,尚带着酸味的“卢橘”指的就是枇杷。

    枇杷不仅屡屡入诗,也是画家偏爱的题材。在宋代林椿创作的《枇杷山鸟图》中,枇杷硕果累累,一只绣眼鸟翘尾引颈栖于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实,却发现其上有一只蚂蚁,便回喙定睛端详,神情生动有趣,极富生活情趣。

李晓晨 摘自《好儿童画报》2022.4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