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长江中的一抹红——胭脂鱼



    长江中的一抹红——胭脂鱼

    成年胭脂鱼的因体色如胭脂而得名,是一种常见而美丽的观赏鱼,其演化历史可以追溯到中生代时期(距今1.4亿年)。现生的胭脂鱼资源主要见于北美洲,在我国仅在长江流域有分布。目前,胭脂鱼由于人类的活动急剧减少,好在“十年禁渔”让它们迎来了恢复的转机,而科学保护的成果更值得人们期待。

    胭脂鱼是水族箱里常见的观赏鱼类,受到很多养鱼爱好者的喜爱。如果你看到胭脂鱼的成年和幼年两个阶段的样子,会很难相信它们是一种鱼,这就是胭脂鱼的神奇之处。根据科学研究显示,胭脂鱼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鱼,它们在地球上的繁衍历史有上亿年之久。

    随着地质历史时期的变迁而演化

    现代鱼类学研究中,胭脂鱼属于硬骨鱼纲鲤形目胭脂鱼科或者亚口鱼科胭脂鱼属,因此寻找其祖先可以顺着分类单元倒推追溯回去。

    胭脂鱼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恐龙统治地球的中生代时期。最早的祖先叫作原始骨鳔鱼,这种鱼在侏罗纪晚期(距今1.6亿年—1.4亿年)出现在南美洲,后来在白垩纪时期(距今1.4亿年—6600万年)产生了第二代。原始骨鳔鱼有两大类:原始脂鲤类和蛤类,这两大类后来到达了非洲。随着地球的不断运动,非洲和南美洲在白垩纪中期(距今约1亿年)开始分离,胭脂鱼家族的第二代也被迫分成了两部分,越来越宽的大西洋让它们隔洋兴叹,只能各自独立演化生存。

    非洲的这一支于白垩纪晚期在非洲西部产生了胭脂鱼家族的第三代:原始鲤类和原始亚口鱼类。第三代在从白垩纪晚期到早古新世(距今约6000万年)段时间里,趁着非洲西部与阿拉伯非洲大陆联合的机会把势力扩散到了整个非洲大陆。

    然而,它们依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到了古新世中期,非洲大陆与劳亚大陆的欧洲和亚洲西部连接了起来,第三代的原始鲤类和原始亚口鱼类开始向着亚洲和欧洲进军。但这次进军不像占领非洲那么一帆风顺,因为亚洲大陆从古新世晚期到始新世早期的鱼类中,崛起了鲤科鱼类这一强大的竞争对手。鲤科更加适应当时的气候、地质环境的改变以及第四纪冰期的影响。胭脂鱼家族不是它们的对手,在亚洲遭受了重创后逐渐消亡。到了中新世,它们只能在长江以及闽江这些避难所生活,我们今天见到的胭脂鱼已经是第四代了。

    令人庆幸的是,在胭脂鱼第三代和鲤科鱼类在亚洲激烈竞争的时候,一部分胭脂鱼通过北美洲和亚洲连接的陆桥到了北美洲。此时地球的环境也很好,始新世期间全球变暖,极区与赤道间的温差降低,胭脂鱼便享受到了这一便利,通过陆桥进入到北美洲广阔陆地的水域中。果然,北美洲独特的地质演化史使其成为胭脂鱼最大的避难大陆。它们在这里自由自在的生活繁衍,到了中新世中期(距今约1300万年)已散布到整个北美洲。尽管后来鲤类也追赶到了这里,但胭脂鱼已经再次以这里为中心演化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这就是胭脂鱼在北美洲的第四代,比亚洲的第四代规模大且种类多。所以今天人们一提起胭脂鱼,就知道它们大多数分布在北美洲,我国只在长江有。

    地质历史告诉我们,北美洲和亚洲曾经在更新世的时候又连接在了一起,连接之处被称为“白令陆桥”。而通过白令陆桥后的胭脂鱼在北美洲逐渐繁盛,一部分反过来又逆着祖先的路线返回到西伯利亚。可惜的是,冰期后陆桥消失了,直到今天再也没有形成。

    不同生长时期的迥异样貌

    大家都知道胭脂鱼很漂亮,这里说的大漂亮鱼主要指的是中国的胭脂鱼,北美洲的兄弟鱼虽然占主流,但没有我国的漂亮,观赏价值不高。我们接下来主要介绍我国的胭脂鱼,也叫中国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英文名为Chinese sucker。

    看了胭脂鱼的两张图,你会不会以为这是两种鱼?实际上它们都是胭脂鱼,黑白相间色的鱼是其幼年期,红色的则是成年期。

    胭脂鱼幼年最显著的特征无疑就是背上扬起的“风帆”——背鳍,因此民间常常称它们为“风顺”,是美丽的观赏鱼。胭脂鱼的背鳍具有保持身体直立和平衡的作用,可以通过调节自身呼吸来维持身体的稳定状态,并能防止外界环境的伤害。曾有一项试验把剪掉背鳍的胭脂鱼和正常的胭脂鱼放在一起进行游泳能力和反捕食能力的对比实验。结果发现二者的游泳能力没有显著差异,但是背鳍缺失的胭脂鱼存活率偏低,由此可以推断背鳍可以降低被捕食率。这是因为很多捕食性鱼类在寻找猎物时,是按照上颚和下颚开口的口裂高度来选择猎物。如果裂缝低于猎物身体的高度,它们就会放弃猎物,所以胭脂鱼的高背鳍极有可能让捕食者望而却步。

    胭脂鱼长大之后,体形变得更长,背部隆起减缓,腹部逐渐平直,全身体色呈胭脂红,臀鳍条上均具白色珠星,雄鱼的珠星比雌鱼的大且突起。幼时的3条横斑逐渐隐没,随之是在身体两侧沿体纵轴出现一条从吻端直达尾鳍基宽约2—4厘米的纵条纹,颜色为胭脂红色。胭脂鱼在民间很受欢迎,俗名为火烧编、血排、粉排、木叶盘、红鱼、紫鳊、燕雀鱼、火排或中国帆鳍吸鱼等等。

    成年的胭脂鱼多见于江河的中上游,能生存于0—42℃的环境中,为江河温水性底层大型鱼类。它们行动较为矫健,最喜欢吃的食物有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植物碎屑等,如水生昆虫的幼虫(摇蚊幼虫、蜻蜓幼虫等)、湖泊水体中的蚬和淡水壳菜等。水蛆绷是胭脂鱼最适口的天然饵料。

    胭脂鱼的幼鱼和成鱼的生存环境与生活习性存在一定的差异,而环境差异必定会对胭脂鱼幼鱼和成鱼的体形造成影响,也存在內在的基因机制,值得我们今后深入探索。

    胭脂鱼的生命周期

    介绍了胭脂鱼幼年期和成年期的特征后,它们的生命周期又是什么情况呢?

    胭脂鱼的性成熟年龄一般为雌鱼6岁、雄鱼5岁,也有个别鱼在4岁就能产卵。很多鱼类都有溯江产卵的习性,胭脂鱼也是如此。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上旬它们就会逆江而上去产卵,此时雌雄比例为2∶1,雄鱼小于雌鱼。雌鱼的怀卵量约每千克1.5万粒,也就是说一条10千克的雌鱼可以怀卵15万粒。它们的天然产卵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支流,特别是嘉陵江和岷江一带。这些地方的水温在14.8—21℃,水流湍急,江底布满砾石,适合产卵。

    产完卵后,胭脂鱼不会立刻离开,而是会在附近逗留,直到秋季才回到长江中过冬。

    胭脂鱼生长迅速,一年就可以增大到2倍甚至更多倍大小。5岁大的鱼体长可达72—75厘米,体重超过6千克。长江上的渔民中流传着一句谚语“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不像样”,这里说的“黄排”指的就是胭脂鱼。甚至有渔民曾在长江里捕获过长1米多、重30多千克的胭脂鱼。足见胭脂鱼的体形之大、生长之快。

    虽然胭脂鱼从幼年到成年的变化很大,但体形有些方面还是保持不变的,包括头短、口部为马蹄形且较小、面朝下;唇部发达,上下唇都布满许多密集的乳头状突起;不长胡须,背鳍没有硬刺等。

    科技进步助力胭脂鱼的保护

    胭脂鱼无论在幼年期还是成年期都十分美丽,是名贵的鱼种,而且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诸多因素给自己带来了捕捞之灾。加上它们的繁殖受到大型水利设施的影响,导致其数量骤减。它们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是我国8个易危鱼种之一。如今,随着“长江十年禁渔”政策的实施,胭脂鱼的命运似乎迎来了转机,我们要高度重视,并从科学的角度来开展研究与保护工作。

    目前,我国已经开展了很多针对胭脂鱼的研究工作。科学家不但发现了此鱼的化石,而且对其现生资源也进行了仔细摸底,了解了它们的生活习性、发育和繁殖育种方法和鱼种群的结构,还进行了形态解剖研究。很多专家开始用保护遗传学理论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调查胭脂鱼,这是在DNA层面上探索胭脂鱼的保护。同时用细胞遗传学的方法研究了染色体数目和DNA含量等,证明了胭脂鱼是一种较原始的四倍体鱼类,为胭脂鱼的资源保护和遗传育种等提供了基础资料。

    人们还利用听性脑干反应技术研究了胭脂鱼的听觉,结果显示在系统最大声强下,胭脂鱼的听频范围为100—5000赫兹,其中对100—2000赫兹的声音敏感度较高;最敏感的频率为800赫兹;听觉阈值约为69.8分贝。相比之下,人耳能感觉到的声波频率在20—20000赫兹之间,其中对1000—3000赫兹的声波最为敏感;听阈是25分贝。可见,胭脂鱼的听力跟人相比相差很多。随着声强的减小,胭脂鱼的听性脑干反应波形最大、振幅减小,潜伏期延长。掌握了这些听力特征,就可以为评估噪声对胭脂鱼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对胭脂鱼物种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胭脂鱼资源的恢复主要依靠人工增殖放流,而效果评价为关注重点。目前,我国采用做标记的方式来进行评估。一种方法是通过放流胭脂鱼幼鱼来补充野外胭脂鱼的资源,采用荧光标记等方式。另外一种是着眼于胭脂鱼亲本的实验,对其父母辈进行测试,借助超声波来标记。就是在胭脂鱼的腹腔植入超声波标记,观察记录其行为和测定血液生化指标,然后将标记好的胭脂鱼放归长江,通过超声波遥测技术等手段来追踪其行为和对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胭脂鱼可以携带超声波标记自由游动并很快适应野外环境,为未来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总之,上面的科学进展表明科学保护胭脂鱼不但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而且未来大有可为。希望在“长江十年禁渔”期内,人们能借助科学的方法再现胭脂鱼的往昔辉煌,让美丽的一抹红成为长江中的风景线,让胭脂鱼背上“风帆”一帆风顺地生活下去。

张锋 李萍 摘自《大自然》2022.7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