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智斗勇迎新年
斗智斗勇迎新年
“还有几天过年?”
当年跟在大人身后问个不停的
那个小不点儿已经长大了吧!
学会算日子、看日历之后,我们停止追问了吗?
并没有!
眼睛里亮晶晶的期待透露了一个秘密:
没有谁能抵抗春节的诱惑!
那么,当你期待春节的时候,
你到底在期待什么?
现在,忘记寒假作业,
忘记没过关的游戏,
一起来守护这份期待!
机智大扫除
我们的目标是:把自己的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春节期间带领前来串门的亲朋好友参观。他们不仅当面对你连连称赞,回家后还会告诉自己的孩子:你学学人家!
大扫除是春节前家家户户必做的事情。跟平日里扫地、擦桌子不同,这次大扫除不仅要扫除灰尘,还要清理旧物,没有最彻底,只有更彻底。我们的房间通常由自己整理。可是,就算地面一尘不染,床单一丝褶皱也没有,桌上的物品摆得整整齐齐,妈妈还是会嫌乱。为什么会这样?
听懂妈妈的话:
这时妈妈口中的“乱”并非指不干净、不整齐,多半是指“杂”。
对策1.扔
总有一些东西,上次大扫除就没舍得扔,这次大扫除才想起它的存在。对于这类既派不上用场又不受你重视的物品,痛快说拜拜吧!
对策2.捐
旧玩具、旧书本、旧衣物等可预约“旧物回收”服务,交给专业人士处理。
对策3.藏
站在房间门口扫视一圈,有哪些东西可以收进抽屉、柜子、收纳盒?暴露在外的东西越少,看上去越整洁。不过,藏也要藏得井井有条。那是抽屉,可不是垃圾桶呀!
再给旧书一次发光发热的机会!
在有些社区的街道旁,一座又一座看似信箱的“小小免费图书馆”十分引人注目。人们把书装进“小房子”摆到院门口供路人取阅。
机智办年货
我们的目标是:跟家人一起采买年货时,不再只当跟屁虫、小劳工,而是充当智囊团、避雷针,带领家人避开种种促销陷阱,令促销人员在心中大喊“失策失策”却只能对你笑脸相迎,令家人忍不住想买点儿东西奖励你。
1号陷阱:无限缩小的“起”字
每到年底,各大超市、门店、市场摊位都竖起了促销的牌子。“全场一折”“9.9元”“直降90%”等广告语十分醒目,生怕人们看不见。顾客往往会兴冲冲地挑选一番,哪怕结账的队伍排得很长也不愿放弃。可结账时却发现,售价比促销价格贵出不少,而工作人员总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很多顾客不好意思再追究,只能责备自己贪小便宜吃大亏。
这时再回头去看促销牌,会发现一个不起眼的“起”字,原来是“全场一折起”“9.9元起”“直降90%起”……也许牌子上还有一句注释,文字比蚂蚁大不了多少,但内容很重要,比如“部分商品不参与促销”。
对策:像阅读试卷一样阅读促销牌,不放过那些小小的、浅浅的字迹;选中商品后,找工作人员询问是否享受优惠政策以及具体的折扣。
2号陷阱:满200元立返100元
先问你一个问题:满200元返100元,相当于打几折?
5折?错!首先,这里用的是“返”字,而不是“减”,并非买200元的商品,只需付100元。其次,100元十有八九是以代金券的形式返还,而不是现金。这时,相当于用200元钱可买到300元的商品,实际折扣约为6.7折。
陷阱之中还有陷阱——号称返还的100元代金券,可能是一张100元代金券,也可能是五张20元代金券,而且必须在规定时间、规定范围内使用。
再来看看商家对商品的定价,99元、199元……距离享受优惠政策只差一两元钱,必须再买一件商品才行。
怎么样,头晕了吗?买东西时,很多人顾不得精细地计算,常常掉入陷阱而不自知。
对策
熟记这个例子,当家人坚持认为“买得越多省得越多”时,现场为他们算一笔账。
3号陷阱:买一送一
看完前文的讲解,请你猜一猜,“买一送一”里可能藏有什么猫腻呢?
许多顾客一看到这句广告语,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买两件同样的商品,只需花一件商品的钱,相当于享受5折优惠。事实真的如此吗?商家可没这么说!实际情况可能是买一双鞋子送一双袜子,买一件衣服送一个手提袋,买一箱牛奶送一瓶酸奶……
对策
现场询问工作人员。值得一提的是,工作人员只是优惠政策的执行者,而非制订者,没有必要朝人家发牢骚哟!记得加上称呼,恭敬有礼地询问。
机智理发
我们的目标是:作为顾客,掌握理发的主动权,通过跟理发师礼貌而有效地沟通,使头发剪到理想的长度,令理发师一边擦汗一边夸赞:“这个小孩儿真不简单。”
传说正月里不能理发。尽管这种说法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人们早已经习惯在春节前关照头发,防止它们在二月二“龙抬头”之前变得过于茂盛。看到理发师闪闪发亮的剪刀,你怕了吗?默不作声地洗头,往座位上一坐,一句话也不说?哪怕理发师问一句“你想怎么剪”,也只是淡淡地回答“剪短一点儿就行”?那么,当理发师宣布完成的那一刻,你想不想发出呐喊:怎么这么短?!
关于“剪短一点儿”的“短”到底有多短,理发师跟我们顾客似乎一直没有统一答案。哪怕用手比画,最后留下的头发总是比我们想象的短一截,令人欲哭无泪。怎样跟理发师沟通才好呢?
对策1.指明参考线
你所说的1厘米跟理发师所认为的1厘米可能有差别,因此用数据说话也有失灵的时候。“刘海儿要盖住眉毛”“两侧露出一半耳朵”“发尾刚好垂到肩膀”,用眉毛、耳朵、肩膀作为参考线,理发师总不会太离谱。
对策2.亮照片
你希望自己的发型跟谁一样?找出相应的图片拿给理发师看,既不必费口舌,又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对策3.大胆喊停
关注理发师的每一剪,发现苗头不对时,及时喊停,说不定还有机会补救。
提示:
理发时不要乱动,想打喷嚏的话请提前告诉理发师,否则可别怪人家手下不留情。
机智应对“扎心”提问
我们的目标是:从容回答七大姑八大姨的询问,理解他们的关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关心对你而言略显残忍,不忍心再为难你。
放了寒假,我们最不想谈论的就是考试成绩、别人家的“完美小孩”等,可亲戚们好像商量好了似的,逢见必问。询问的时候,他们脸上挂着慈祥的笑容,手里拿着红包,这让人怎么好意思不回答呢?若是表现优异也就罢了,万一考试失利,说出来岂不是很丢脸?小孩子也要脸面呀!其实,我们不一定要正面回答,随便说点儿什么就万事大吉。越是像木头人一样一言不发,越是尴尬。忍不住拉下脸、发脾气的话,那就更尴尬了。那么,遇到令人不适的问题,说点儿什么好呢?
对策1.转而关心对方
哎呀,这没什么可说的,还是说说您吧!好久不见,您的身体还好吗?您的工作顺利吗?冷不冷?来的路上堵车没?
对策2.转移话题
大过年的,咱聊点儿有趣的吧!您相信宇宙中有外星人吗?
对策3.无招儿胜有招儿
我就怕您问这个,您果然问了。唉,压力好大,好沉重!可以不聊这些吗?我想轻轻松松过个年。
亲戚们提出各种令你难堪的问题,是故意跟你过不去吗?当然不是。他们对你了解并不多,寒暄起来,只能问些全天下的小孩子都会经历的事情,其实是想表示关心。他们发出的全都是“爱的询问”呀!
机智秀才艺
我们的目标是:不求成为“暖场小能手”,但求成为“贴心小棉袄”。既然家人、亲戚发出了邀请,就给他们留个面子。同时速战速决,不让自己太委屈。
在家庭聚会中,孩子很容易成为大人聊天的主题。让孩子展示才艺在他们看来简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他们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你一定很想知道吧!
现在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对展示才艺这件事如此反感?不知道展示什么?怕搞砸?有些害羞?很紧张?想太多!这不是比赛,大人们早已准备好掌声,哪怕你只是背了一首古诗,也能获得满堂彩。更何况,我们还有比背古诗更轻松愉快的选择呢!
对策1.报菜名
在相声表演中,报菜名总能掀起高潮。你只需把能想到的饭菜、零食、小吃等报出名字,重点是中间不停顿。
对策2.简易魔术
到网络上搜索简易魔术教学视频,三分钟就能学会。如果你学的是硬币消失术,还能从大人那里赚点儿零花钱呢。
对策3.用作品说话
拿出平日里创作的绘画、手工类作品给大家观赏,默不作声秀一把!
机智守护压岁钱
我们的目标是:不为压岁钱而疯狂,矜持接纳,礼貌道谢,让长辈和父母纷纷欣慰地感叹:“好孩子,长大了!”
不用说,收压岁钱是过年期间最令人兴奋的事。面对那一个个红彤彤的红包,你的表现是怎样的?
脸上红扑扑□是□否
心脏怦怦跳□是□否
小手抖啊抖□是□否
小脚颠啊颠□是□否
嘴里哇哇叫□是□否
选择的“是”越多,代表心情越激动。你选择了几项?也许还要加上一项两眼放光?那我可要提醒一句:矜持!矜持!不要忘了礼貌。
拜年了吗?见到长辈之后,应该第一时间送上拜年吉祥话,哪怕那时长辈还没拿出红包。怎样说吉祥话更妥当?去《“语商”修炼手册》里找一找吧!
抢红包了吗?等等,没人跟你抢!当长辈把红包递到我们面前,应该礼貌地用双手接过来。假如一把抽过来,跟小强盗有什么区别?
道谢了吗?接过红包转身就跑?就算我不提醒你,妈妈也一定会伸手把你拽回来。除了礼貌道谢,小淑女、小绅士还会恭敬地将长辈请进门,端茶倒水,递糖果,同时嘘寒问暖。
当然,最好的感谢方式莫过于珍惜压岁钱,将其用在刀刃上。送你三个存钱罐:
使用方法:将压岁钱分成三部分,分别存入。
“存”代表存储,除非发生十万火急的事情,否则不能动用这笔钱。
“用”代表日常开销,学习用品、零食、玩具等都属于这一范畴。
“送”代表人情往来和捐款,包括为亲朋好友买生日礼物、为山区孩子捐款等。
也许有人已经看不下去了,因为他们的压岁钱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必难过,不必悲伤,这几乎是每个孩子必须经历的阶段。与其噘着嘴巴埋怨:那是给我的压岁钱,为什么不能让我自己存着?不如想一想:爸妈为什么不让我管钱,怎样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
下面有请“过来人”分享几条经验,保证有效!
我从不一口气花光零花钱,而是精打细算。
我不跟风,不与同学攀比,不跟爸妈要东要西。
我能体会父母的辛劳,平日会主动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我从不跟爸妈讲条件哟,那样就变味儿了。
我的做法很简单——主动读书、写作业,不等他们催促就去做。
我曾经花很长时间攒下零花钱,为奶奶买了一个生日蛋糕。不仅奶奶很感动,爸妈也很欣慰!
看上去似乎没什么特别的,只要能做到,且能坚持,我们在父母心目中的形象一定会少一点儿稚气,多一分成熟,渐渐“靠谱儿”起来。现在你懂了吗?我们要争取的从来不是压岁钱,而是父母的信任感!
摘自《交际与口才》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