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爆竹声里过大年
除夕——爆竹声里过大年
除夕是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个晚上,被称为“大年夜”,农历的十二月一般有三十天,所以除夕也叫“大年三十”。
每到这时候,家人都会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放鞭炮,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其乐融融地迎接春节。
击鼓
除夕起源于先秦,那时候,人们会在这天击鼓,驱逐一种到处散播传染病的怪物,但其实哪有什么怪物,人们只是用这种方法祈求新年有个好身体,不生病。
路途再远也要回家团圆
不过,除夕的名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传说古代有一只脾气暴躁的怪兽,它的名字就叫“夕”,每年腊月三十晚上,它都要到人类的村庄找吃的,还总是搞破坏,大家都很害怕它。后来,有个生活在竹林里的小孩儿告诉村民,“夕”很怕红色和炸响,只要大家在门上挂一块红布,等“夕”来了的时候把碎竹节扔进火里烧,就能吓跑它。村民们用了小孩儿说的办法,果然把“夕”吓跑了,所以每年这个时候,大家为了防止“夕”再来捣乱,就把“除夕”的习俗一直流传了下来。
除夕的重头戏就是“守岁”,大家一夜不睡,迎候新年到来。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也叫“合家欢”,如果有人不能回家,家人们也会为他留一个位子、一副碗筷,表示与他团聚。年夜饭的饭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主菜就是鱼,配以美味佳肴(yao)。
吃完年夜饭,一家人就会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包饺子啦。因为饺子的形状很像元宝,所以包饺子就意味着包住财运和福气。饺子要在午夜十二点前包完、煮好,等新年零点的钟声响起时,刚出锅的饺子就要端上桌,大家一起享用,分享一整年的福运。
然后进入“守岁”的正题,大人们一般聚在一起喝着茶吃着干果,说说家长里短,或者找些家庭游戏大家一起玩;小孩们捉迷藏、过家家,好不容易到了“守岁”的日子,可以不受限制,不能就这样错过啦。有的地方还会在晚上十二点准时贴春联、“福”字和年画,放鞭炮,寄托我们对新年的向往和希望。
日月穿梭,周而复始,“守岁”到天明之后,就又是大年初一了,人们在连天的爆竹声中喜迎新年,庆祝这崭新的开端,也在这人来人往、走亲访友的祝福声中,开始了新一年忙碌的生活。
洋洋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