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建筑色彩
北京城的建筑色彩
对古老的北京城,有“半城宫墙半城树”的说法。确实,朱红的城墙,明黄的瓦檐,配上浓绿的树冠,上面是碧蓝的天空,那色彩真是漂亮。明成祖时期基本定型到今天的北京城,在明、清两代,建筑基本可以分为五大类,一类是中轴线上的宫殿群,色彩基本上如前所述;第二类是祭祀的神坛以及寺庙道观等宗教建筑,其形状色彩与皇权建筑相衔接,又加上含有特殊寓意的其他处理,比如天坛的祈年殿,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最后屋顶是圆形,并用蓝色琉璃瓦覆盖;第三类建筑是贵族府第,一般是外敛内奢的形态,外部围墙很高但呈青灰色,里面的屋宇绝对不露头露脸,但有时其形状之奇诡,色彩之艳丽却超过了皇家;第四类建筑是商铺建筑,建筑的原物如同北京的城墙城门一样,已经基本被拆除,所剩罕见了,不过可以从复古的琉璃厂街市去想见当年的景象,要说明的是琉璃厂所搭建的仿古店铺建筑基本上是晚清的样式,装饰零件级为琐碎,色彩杂乱,并非北京古代商铺建筑中的精华;第五类就是北京的胡同四合院里一般的民居建筑,那差不多全是青灰的色调,虽说是一水的青灰,但在大面积的青灰色当中,以红油或黑油的门板,兼以各种植物四季不同色彩的配伍,构成点缀,不但视觉上令人感到舒服,也氤氲出一种闲适安谧的人文气氛。
如今的北京城,天际轮廓线发生了巨大变化,色彩也打乱了原有的序列,商业街道跟古时比可以说已经面目全非,胡同四合院正被不断地拆除改造,特别是大体量的现代化高楼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建筑色彩全由每幢建筑的设计者把握(他们当然首先要满足业主在色彩审美方面的要求),而城市发展的整体色彩把握是否已经纳入了规划项目之中呢?这颇令人质疑。
北京的新建筑,单体而言,在色彩把握上表现不俗的例子,在复兴门内外就可以举出若干。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建筑使用了石材镶砌墙面,保持了石材类似水泥般的原色,这个色彩处理的构想很雅气,可惜施工当中不知出了什么问题,这些墙面石材上过了这么多年仍有斑斑水渍,属于设计不错但落实不好的败兴例子。它斜对面的远洋大厦,上部中部框架都保持合金的钢建材的银灰原色,其间的大玻璃窗也保持玻璃原色,下部则以黑色石材镶嵌,给人以稳重而标致的感觉,而且从设计到施工可谓功德圆满。
保持建筑材料原色可以是好的色彩处理,刻意赋予建筑物外观色彩也可以是好的处理,问题在于设计颜色时,是否把应该考虑的因素都考虑到了,并能在各种因素中求得平衡。大体量高层建筑的色彩处理,不能不考虑到所在地的气候特点、光照规律、周边环境,以及来往人流车流的视觉习惯,甚至还应该考虑到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定式,以及深层次的人文内涵,当然更应该把新时代所引进的新观念,特别是新一代市民的求新欲望,也都考虑进去。复兴门东南侧,大门朝西,紧贴立体交叉桥的天银大厦,设计者为它的外表选择了两种基本色调,都不是一般中国人认为是“怯”的正色儿,而是中间的过渡色,墙体是从深棕向土黄过渡的一种淡咖啡色,玻璃窗幕则是从青蓝向草绿过渡的一种浅绿色,搭配得既娇俏却又端庄,我以为是相当成功的。
近来北京一些社区给旧楼房的外墙刷新美化,耗资不赀,这本是一桩好事,但有的街道两旁的楼面一律漆成了大红、赭红、紫红一类颜色,显得非常“怯”,不仅扎眼难看,而且有路人反映见之心跳加速,血压升高,无端亢奋。一位意见最大的路人评论道:“这是晃摇大红布,斗牛啦?!”这样的问题,值得认真研究。
在一座城市的基本色彩情调定下来之后,某些建筑的色彩“出挑”不但无碍,还会形成一种调剂,构成特殊情趣。比如巴黎整体是灰色,灰色是能与各种艳丽色彩配伍的雅色,丝毫不影响巴黎那“花都”的美誉,而且通过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那样个别具有强烈艳色外观的单体建筑的“出挑”,令“花都”的妖娆更加丰富。迅疾发展中的北京不但应该在单体建筑的设计上更加注意色彩方面的创意,更应在城市规划中,加强对整体色调把握的定位与控制。北京的整体色调是以青灰,还是以银灰或浅褐色为主呢?希望能展开讨论形成共识,加以协调。
刘心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