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色服饰曾腥臭无比
紫色服饰曾腥臭无比
在西方,紫色与王权的联系可谓久远。埃及艳后就十分迷恋这种色彩,她曾让手下把船帆、沙发等各种物品统统染成紫色。公元前48年,罗马帝国的恺撒大帝来到埃及,他迷上艳后,也迷上了这种颜色,并规定紫色为罗马王室专用色。而在拜占庭帝国,紫色更显尊贵,统治者们穿紫色的长袍,签署法令时用紫色的墨水。他们甚至将宫殿修建成紫色,王室出生的孩子也被描述成“紫生”。
帝王怎么那么喜欢紫色呢?这还得从提尔紫说起。“提尔紫”是古代欧洲服饰中紫色染料的来源,需要从一种被称为染料骨螺的海螺身上提取。
这种海螺不是哪儿都有,它的主要产地集中在地中海。在航海技术不发达、人工养殖还没有兴起的时候,这么大量的海螺很难获得。王室要购买这种染料,必须不远万里跑到提尔的古腓尼基城(现在的黎巴嫩一带)。
紫色染料不仅受到出产地和交易地的限制,而且制作工艺十分复杂。为了获得这种染料,染料师们需要敲开海螺的贝壳,提取能分离出紫色色素的黏液。之后,将黏液放在太阳底下晒一段时间。时间必须精确,因为晒的时间长短会影响色泽。十几万只染料螺中,只能提取出少量染料,只够染一件罗马长袍。
原料十分稀少,制作工艺复杂,紫色理所当然成为“众色之王”了。不到500克紫色羊毛的价格,比普通人一年的收入还要高,紫色也就成了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特供给埃及、波斯、罗马等国家的王室。
不过,这种色彩鲜艳又漂亮的紫色,真的就是传说中的“虚有其表”。腐烂的染料螺特别臭,提取紫色染料的工序只能在城外进行,因为如果人站在旁边可能会被活活熏死。不仅如此,这种紫色染成的华丽的贵族服装,都会带有一股海洋鱼类的独特腥臭味。所以,那些王公贵族炫耀财富和美貌时,也不得不忍受这种腥臭。
1856年,这种残忍又令人反胃的生产过程,被一位18岁的化学家威廉·珀金改变。他合成了苯胺紫染料,取代了有异味的“皇家紫”。随着第一批人工合成的紫色出现在市场上,紫色终于走下了西方的神坛。
摘自《少年文摘》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