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被误解的词语来诉苦



    被误解的词语来诉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许多词语背后都有一段有趣的故事。有一些词语,有满腹的委屈等着倾诉。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们的意思居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甚至,从原本的褒义词变成了贬义词。冤枉啊冤枉,这些词语可真冤枉!

    难兄难弟并不惨

    东汉时,豫州一带的城墙上有陈寔、陈元方和陈季方父子三人的画像,旨在号召当地百姓学习三人的品德。
    
    父亲陈寔德高望重,乡里乡亲们遇到纠纷时,都去找他裁决。不管纠纷多棘手多难裁断,陈寔都有自己的解决方案,让纠纷双方心悦诚服。

    大儿子陈元方,被朝廷封为尚书令,拥有极高的声望。

    小儿子陈季方,自幼受到父亲影响,品德与威望都不输哥哥。

    备受推崇的父子三人,一向和和气气。可陈元方的儿子陈长文,陈季方的儿子陈孝先,居然吵起来了!

    长文和孝先争论到底谁的父亲人品和修养更高,俩人都满脸自豪地夸耀自己父亲的品德高尚,争得不可开交。

    两个孩子怎么也争不出结果,便一起去找爷爷陈寔评理。陈寔听了两个孙子的争论,哈哈大笑。在他心里,两个儿子都是品学兼优的贤人,不分伯仲。

    他捻捻胡须,感叹道:“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意思是元方实在是好啊,好到很难让他弟弟去效仿他;季方也好得很啊,好到很难让他哥哥去学习他。

    听完爷爷对各自父亲的评价,两个孙子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唐小逗划重点:后来,陈寔这句感叹的话被缩减成“难兄难弟”四个字,用来形容兄弟俩都很好,难以分出高下。

    但是在口口相传的过程中,这个词的读音被演变成了“难(nàn)兄难(nàn)弟”,意思更是完全变了,被用来指共同患难的人或处于同样困境的人。

    “呆若木鸡”境界高

    齐宣王的宫里,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场斗鸡比赛。齐宣王的斗鸡,要对战其他几位大臣的斗鸡。

    场上,齐宣王的那只斗鸡看上去呆呆的,像是一只用木头制成的鸡,而别的鸡斗志昂扬,冲着它叫,那只斗鸡丝毫无反应。

    场下围观的大臣们议论纷纷:“这胜负一目了然啊!”“场上那只呆呆的鸡是怎么回事?”……

    比赛一开始,那只看上去呆呆的“木鸡”却战斗力惊人,一举打败其他斗鸡,成为当之无愧的冠军鸡。

    时间追溯到一个多月前。

    纪渻子接到命令,帮齐宣王训练一只斗鸡。

    经过精挑细选,纪渻子挑选出一只健壮且叫声响亮的斗鸡,开始闭门训练。

    大约过了十天,齐宣王派人去问纪渻子:“斗鸡训练得怎么样了?”

    纪渻子答道:“它现在还非常傲气,谈成功还尚早。”

    又过了十来天,纪渻子告诉前来催进度的人:“这只斗鸡听到声音,还是会奋不顾身扑过去,还是不行。”

    又是十多天过去了,齐宣王实在等得不耐烦了,他亲自召来纪渻子询问。纪渻子说:“这只鸡遇到对手后,还是会怒目相向,盛气凌人。”

    齐宣王疑惑地问:“盛气凌人不正说明它骁勇善战吗?”

    纪渻子回复:“勇猛好斗的鸡实际没有什么底气,不一定能常胜不败。”

    又过了十天,纪渻子终于对齐宣王说:“差不多了,斗鸡已训练好。它听到别的鸡叫无反应,不动色,看上去呆呆的像木鸡一样。实际上它已经拥有很强的战斗力,其他斗鸡看到它都会被震慑住,不战而逃了。”

    唐小逗划重点:原本是一个高级褒义词的“呆若木鸡”,现在却成了贬义词,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傻发愣的样子,也指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

    “衣冠禽兽”惹人羡还是遭人嫌?

    人们要吐槽一个品德败坏的人,总狠狠地说:“那人是个衣冠禽兽”。这类人,大家总是能躲就躲,一脸嫌弃。

    可是,“衣冠禽兽”以前可是被人羡慕的对象!“衣冠”作为权力的象征,历来都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从明朝开始,官员的等级制度时时处处体现,尤其是在官服上。

    文官的官服上绣禽,武官的官服上绣兽,等级森严,不得有任何逾越。因此,衣冠上的“禽兽”与文武官员的官品等级一一对应。

    文官从一品至九品,官服上刺绣的禽分别为:仙鹤、锦鸡、孔雀、云雁、白鹇、鹭鸶、鸂鶆、鹌鹑、练雀。

    武官从一品至九品,官服上刺绣的兽为:麒麟、狮、豹、虎、熊、彪、犀牛(七品、八品)、海马。

    衣冠禽兽以前都是褒义词,但是从明朝中晚期开始,官场腐败,文官爱财,武将怕死,文武官员都欺压百姓,无恶不作。渐渐的,“衣冠禽兽”逐渐演变成为非作歹、如同牲畜的意思。

    “无商不奸”,商人并不奸诈

    熙熙攘攘的一条街上,客来客往、行人如织。唐小逗信步走进一家卖米的店铺买米。

    只见店家熟练地拎起一个叫“升斗”的容器,装了满满一升米,用一把戒尺将升斗里隆起的米削平。

    唐小逗正想拿出银两付钱,却见店家又在削平的米上加了一些米,已经抹平的一升米的表面上,鼓起了一小撮“尖头”。唐小逗看得纳闷儿,但他没吭气。

    想起妈妈还交代自己买几尺布,他又去布庄扯布。妈妈交代他买一尺布,可唐小逗眼睁睁看着商家扯足了一尺布后,又多放了三寸。这一天,唐小逗算是见识了商人们的“大方”。

    回家问过妈妈,唐小逗才知道:给客人一点“添头”,也是做生意的一种营销策略。其实,成语“无商不奸”原本是“无商不尖”。

    唐小逗划重点:“无商不尖”真冤枉啊!原本是说商人做生意很大方,总有“添头”。谁知道演变着演变着,竟然演变成了“无商不奸”,也有“无奸不商”的说法。

    “无商不奸”呢,是说商人都是狡诈的。而“无奸不商”是说:如果没有灵活的头脑(也可以说是狡诈),就不能成为商人。

摘自《中外童话故事》2021.7-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