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美”的明朝
“臭美”的明朝
明朝可以说是一个“臭美”的朝代。
在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明代的服饰堪称最美。而对于“流行”,估计也是明朝人最有心得。
在明代,尤其是中晚期,流行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逐渐庞大的市民阶层在追求潮流的社会风尚中,形成属于他们的市民文化,将礼制中的用色规定放置一旁,寻找自己的“臭美”方式。
不过说到明朝人的“臭美”风气,可能还真得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别看历史课本画像上的朱元璋长得丑,但是对审美,他的要求是很高的。洪武朝有考生落榜,就是因为长得丑,被他嫌弃。
明朝建国之后,朱元璋亲自狠抓服饰问题。全国官民按各自身份,必须穿“指定款”,戴错一件首饰,可能就要与世长辞了。野史上还有这样的记载:军官们擅自穿靴子在街上踢球,朱元璋撞见后,将他们当场砍脚。
朱元璋对美的追求,堪称偏执。
当然,朱元璋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
明朝成化年间,朝鲜使团入贡,朝鲜人穿的马尾裙瞬间吸引了满朝文武的眼球。京城里大小官员纷纷效仿,衙门里常见马尾裙招摇。
十六世纪起,心学等思想的流行,让明朝人的审美观念更加自由。而繁荣的商品经济,让明朝的服饰文化突飞猛进。到明朝中晚期,流行服饰更是实现了华丽转身。
从明朝中期起,“混搭风”大行其道,想怎么穿,就怎么穿,各类华贵衣服,甚至连锦衣卫等特殊职业服装,只要你有钱,就可以开心地“私人订制”。
晚明的市镇是个光怪陆离的世界,不论你是士人、商贾还是百工平民,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渐行渐盛。
市民阶层中,女性是追赶华服新妆的主力军。顾起元就曾在明代南京生活百科全书《客座赘语》中写道:“留都妇女衣饰,在三十年前,犹十余年一变。迩年以来,不及二三岁,而首髻之大小高低,衣袂之宽狭修短,花钿之样式,渲染之颜色,鬓发之饰,履綦之工,无不变易。”
从丰富的世俗娱乐到衣食住行,无问良贱、无问地域,每个人都追求时尚。到明朝中期,江南稍有点钱的家庭,基本上都是全身名贵丝绸。
明代的女性文学创作可圈可点,一些女性文人和男性文人一样,走出闺阁,游山玩水,吟诗观戏,形成名媛诗社。
据载,每到采摘兰花的时节,女性诗社的各位成员便穿着相似的衣服,梳着同样的发髻,一起畅游作诗,“厌常喜新,去朴从艳……余乡二三百里内,自丁西至丁未,若辈皆好穿丝绸绉纱湘罗,且色染大类妇人”。
摘自《课外阅读》2020.2(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