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爱直谏
包拯爱直谏
说起包公,大家都能兴高采烈地讲个一二三四,因为对他实在是太熟悉不过了。包青天、包龙图,在文学、影视、戏剧作品中,传诵着关于他的大量故事。包拯在开封的任职经历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加上演绎出来的许多案件,让人觉得他担任了很长时间的开封府尹。
实际上,他当开封府尹的时间只有一年多点儿,相对于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政绩,那一小段时间远不能涵盖他的人生。毫无疑问的是,包拯是始终如一认真做事、勤于思考的人,也是敢于说真话的人。
包拯在担任监察御史时,认为国家靠向契丹缴纳财物来换取和平不是长久之计,建议操练军队、挑选将领,致力于充实边境守备。在担任使者出使大辽回京后,又进一步提出了选择将领和应对边境突发情况的具体意见。调任河北转运使后,又建议废除百姓过河过桥过竹索道等重税。
在担任谏议大夫时,他建议宋仁宗立太子。立储是个特别敏感的话题,这引起了仁宗的警觉,包拯坦然道:“老臣六十多岁了,又没有儿子,不是为了自己家今后作打算,而是为了国家着想啊!”仁宗听后大为感动。但更多的时候,包拯的谏言是很刺激人的。由于当时的官僚体系过于冗繁,不必要的官员太多,他建议官员到70岁就得退休。当时是没有退休年龄的,这事让老前辈们气愤不己。
包拯连皇上也不放过。一天,仁宗上早朝之前,张贵妃轻声对仁宗说:“今天千万别再忘了任命我父亲为宣徽使的事儿啦!”仁宗说:“知道了,知道了!”散朝回来之后,贵妃问:“事情怎么样啦?”仁宗抹了一把脸说:“别提了,包拯坚决反对,唾沫都喷了我满脸!”从这件事情上,看得出包拯的耿直,也看得出宋仁宗的大度。我们是不是应当这样理解:包拯之所以成为包青天,固然有他自己的努力,也应当有当时皇帝、社会舆论对他的支持。
64岁那年,包拯病逝,朝廷放假一天,仁宗亲自前往吊唁。因为包拯的政绩和品行,噩耗传出时,朝野震惊,举城哀悼。
摘自《少年文摘》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