苋何妨野草充饥肠
苋何妨野草充饥肠
殷勤劝学共行知
“经学无用?”颜之推皱起了眉头,沉默不语。彼时天下已是大隋的天下,已过了知天命年纪的颜之推,经历了多年的战乱与流离。这一次将子侄辈聚于一堂,正是要郑重叮嘱一番的。“汉代以经学治国,何谓无用?奠说乱世,洽学之道正是在乱世之中,才尤为可贵。”颜之推起身来到窗前,指着屋外墙边一丛茂盛的野草,问道:“汝等可知此草之名?”
“此乃人苋。”后辈之中有人答道。颜之推点了点头,再问:“长安之地,百姓亦多识此物。但在河北,何以博士却称此为‘人荇’,号称诗经第一草木?”在入隋之前,颜之推曾先后仕于南梁、北齐、北周等国,因而通晓南北各处风土人情,他所说的“河北博士”正是亲见亲闻之事。原来《诗经》的第一篇《周南·关雎》之中有言:“参羞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荇菜本是一种开黄色花的水生草本植物,却有一些河北文人,见识有限,不知荇菜为何物,倒是看过北方荒地之上的苋菜(也就是所谓的“人苋”)茁壮生长,也有“参差”之态,于是误以为《诗经》中说荇菜,就是北地的苋菜。
颜之推告诫晚辈道:“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方为治学之根本。譬如苋菜荇菜,读音虽相近,实则谬以千里。若是亲往南行,何至于限中只有苋菜?”在其著作《颜氏家训》之中,颜之推多次论及治学之道与失于考证的谬误,苋菜就是其中最为知名的例子。
清贫荒草作妖仙
苋菜之名,依照北宋陆佃在《埤雅》之中所言,“茎叶皆高大而见”,因其植株在杂草丛中甚为醒目,所以由“见”字得名为“苋”。古人对于苋菜种类的区分,自有其依据,却和今人的植物分类不同——按照生长的环境,在人家房前屋后的苋菜,称为“人苋”,荒野之中的苋菜是“野苋”;枝叶带有紫红色的苋菜名日“红苋”或“赤苋”,相对而言,枝叶皆绿的苋菜称为“白苋”。
在唐宋时,苋菜被看作野地杂草,虽然可食,却仅是清贫困苦之人,才会沦落到吃苋菜的地步。因此在山中隐居者,会用吃苋菜来展现自己“贫贱不能移”的气节。比如唐人有诗句说:“紫茄白苋以为珍,守任清真转更贫。”而文人也创造了一个词叫“苋肠”,指的就是甘守清贫、拒不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士。
正因苋菜多生于荒野之中,也引来了一些神怪传说。比如南宋有位四川籍文人,号称在古书中发现,有个叫做“赤苋山”的地方,仙人在那里栽种赤苋,所以他就认定了赤苋是仙草,一生嗜食此物。而南北朝时的志怪故事里则说,有个鲜卑女子,忽遇一位身着红衣的伟丈夫。女子受了勾引,每日去屋后私会,旁人所见却是她抱着一棵红苋,如痴如醉。
山肴野味亦珍馐
到了明朝时,无论哪种苋菜,都渐渐上了餐桌。滑浩编写的《野菜谱》中说到野苋菜,有诗言道:“野苋菜,生何少,尽日采之充一饱。城中赤苋美且肥,一钱一束贱如草。”在后来高濂的《遵生八笺》里,野苋菜俨然成了美味,正所谓“拌料、炒食俱可,比家苋更美”。到了清代乾隆皇帝那会儿,园子里头的新鲜时蔬就有苋菜了,乾隆还夸它“雨苋骊珠颗”,一点也不嫌弃苋菜土里土气。
实则我国常见的苋菜之中,所谓红色、赤色的种类,正式名就叫“苋”,又称三色苋,原产于印度,大约在汉代就已流入我国了,如今菜市场上常见的苋菜大都是它。若是拿来炒菜或者煮汤,汤汁会被染为紫红色。我国土产的野苋菜,大名叫做“凹头苋”,叶片先端微凹,也就是古人说的白苋,炒菜时没有紫红色。此外,如反枝苋、皱果苋、刺苋等原产于热带美洲或非洲的种类,如今在我国也十分常见,是难于清除的外来入侵野草。
草木ID卡
苋,古时指数种植物,例如如今的三色苋、凹头苋等,有些种类全国大部分省区都可见到,常在路边、荒地、草丛等处野生。各种苋菜大多为一年生草本,高者可达80厘米,花通常小而聚集。三色苋枝叶常带紫红色;凹头苋叶片顶端具凹缺。三色苋如今常见栽种,通常菜市场上称之为苋菜,也有颜色鲜艳的品种可供观赏。凹头苋、反枝笕等种类是常见杂草,嫩叶可食,也可作为饲料。
摘自《博物》2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