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 历险知多少
瓢虫 历险知多少
瓢虫给人的感觉是胖胖的、笨笨的,飞不了多远。然而电影《昆虫总动员2》里有一对瓢虫父子,竟因一场意外,流落到离家数千公里的一个小岛上,展开了一段历险。片中关于瓢虫的点点滴滴,牵扯出不少昆虫学里有趣的细节。
“数星星”认瓢虫
初冬的欧洲森林里,影片主角瓢虫父子正准备冬眠。细看这爷儿俩:两个鞘翅(背部的两片硬壳)上各有3个小圆斑,后背中央还有1个大圆斑,一共7个斑点,让人一下就能认出:是七星瓢虫!
七星瓢虫这么好认,当然是因为它“名副其实”。瓢虫家族中,还有很多瓢虫的名字也是这样简单粗暴:十一星瓢虫、十三星瓢虫、茄二十八星瓢虫……这样看来,鉴定瓢虫种类很简单啊,背上有几颗“星”,就叫几星瓢虫呗!
不过,要是你看到的瓢虫更多些,就会发现这招不好使。比如,有种瓢虫叫十一星瓢虫,还有一种叫十一星食植瓢虫,它们都有十一颗星,却是两种昆虫。还有一种特别常见的,叫异色瓢虫。它颜色特别多样,有的个体一颗星没有,有的却一堆星……
其实,瓢虫家族里只有很少的几种叫“x星瓢虫”,大部分种类的名字都和星斑数无关,比如龟纹瓢虫、纤丽瓢虫、云南长瓢虫……昆虫学家鉴定瓢虫,不光要看星斑数量,还要看星斑的形状、位置,以及瓢虫的底色、身体轮廓等,是门复杂的学问。
长大后,爸爸儿子一个样
瓢虫父子选好了冬眠场所:一个避风的树洞,挤在一起开睡。现实中,很多瓢虫(如七星瓢虫、异色瓢虫)确实会在深秋时群聚在树洞或墙缝中越冬。数量有时会多到壮观的程度,屡屡登上新闻。
那么,影片中父子挤在一起冬眠的场景是真的喽?不是。实际上,就算真有一对瓢虫父子趴在一起,我们也无法分辨出谁是爸爸,谁是儿子。因为瓢虫只要变成电影中的“半球形小红扣子”状,就代表它已经是成虫了。而所有成虫的大小都是一个级别的,不会因为谁是长辈就要更大一号。所以,电影里儿子比父亲小一号的情况是不会出现的。当然,这算是合理的艺术加工,如果真追求科学性,那就该把儿子设定成瓢虫幼虫的样子——浑身疙瘩的无翅肉虫,这不但不美,而且它也没法跟父亲一起飞着探险了。
救助朋友小黑蚂蚁,小瓢虫不小心跌进航空行李,连同追踪而来的父亲,从一片萧瑟寒冷的欧洲来到了暖洋洋的热带美洲——加勒比海上的一个小岛。旅途坎坷,小瓢虫与父亲失联,聪明的它沿路喷洒了许多黄绿色体液作为标记。后来,爸爸果然根据这些路标找到了孩子。
在现实世界中,瓢虫确实会分泌这样的液体。如果你逮过瓢虫,手上就多少会留下些黄绿色液体。闻一闻,有强烈的草涩味——这其实是它们遇到危险时分泌的防御液,怪异的气味和苦涩的口感会让捕食者反胃。片中的小瓢虫情急之下将它洒作路标,还真挺合适的:能提供视觉、味觉双重信号。但现实中,这种苦臭液滴无此功能,只在瓢虫防身时分泌出来。
按照剧情进展,小瓢虫飞进一片热带雨林,被螳螂盯上了。这只螳螂很厉害,能用眼神蛊惑猎物,令小瓢虫像被催眠似的无法动弹。螳螂的催眠技能并非空穴来风。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曾在《昆虫记》里记载,蝗虫在面对紧盯它的螳螂时,不但不知道逃跑,竟然还会爬向螳螂。这种场景很容易让人以为螳螂会用眼神催眠猎物。实际上没那么悬乎,这只是因为螳螂在捕食前会保持身体静止,加上天生的拟态及保护色,让猎物觉察不到它的存在。不过,其实就算螳螂真的会催眠,在瓢虫身上也不好使。因为瓢虫视力不好,根本看不清楚螳螂的眼神!
而且现实中,螳螂也很少抓瓢虫吃。一是瓢虫会分泌怪味液体,很难吃。二是瓢虫又小又圆又光滑,螳螂很难抓住。所以即使有瓢虫从螳螂面前走过,螳螂也只是看两眼,或者试着捉一下,捉不到就算了。不可能像影片里那样,失手后还飞行追击,并展露后翅醒目的眼斑——那眼斑是碰到厉害对手时吓唬人用的,飞行时虽然会露出来,但因快速振动绝对看不清。
“亲戚”家的血脉跨界太远
正当小瓢虫深陷险境时,瓢虫爸在岛上找到貌似亲戚的援军,一起救出了孩子。然后它们一起来到“亲戚”家……按说这亲戚的种族属性,应该是另一种瓢虫,但要是熟知昆虫学的观众看,就会发现三个“现实原型”。
首先,影片里那位亲戚的样貌,基本可以锁定为异色瓢虫——黑底上有两个大红圆斑。异色瓢虫颜色花样特别多,其中这种黑底俩红点类型的出现率挺高。异色瓢虫的食性跟七星瓢虫也相似,也都以蚜虫等“害虫”为食。菌瓢虫”类群。可惜,食菌瓢虫里找不出黑底配红点的花色。
亲戚家还有个习惯:成百上千地在树洞里过集体生活。瓢虫们虽然会扎堆冬眠,但平时绝不这么过日子。瓢虫造型、吃真菌,并且群居——还真有这么一类甲虫,叫舌甲。它是第三位可能的原型。
影片最后,瓢虫儿子与亲戚家的一位姑娘喜结连理。镜头画面竟然为这跨物种恋爱打了个“圆场”:也不知是不是故意的,小瓢虫背上的黑点莫名多出来几个——既然双方都变成了现实中不存在的“变种虫”,那结婚就结婚吧。
摘自《博物》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