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上兴趣班
教育学(应用心理学专业)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事。多次到社区和中小学普及心理学知识,曾主译美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材《健康与幸福》(四年级)。善于从社会系统和文化背景中理解和分析儿童的心理与成长。同时,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大女儿夕夕,今年5岁;小儿子大圣,今年2岁。
目前为止,夕夕坚持在上中国画、中国舞和英语三个兴趣班,曾经尝试过但没有坚持上的兴趣班有钢琴和游泳。其实,在学中国舞之前,夕夕还上过另外一个舞蹈班,只去了两次就不学了。不学的原因令人无语,竟然是老师不让上厕所。我们相信,她不是讨厌舞蹈本身,所以开始寻找下一次让她乐意学跳舞的机会。
尊重和理解孩子不喜欢的理由
上厕所确实是夕夕很长时间以来的一个“问题”。直到现在,夕夕还要人陪着上厕所。如果妈妈不在,我带她出去的时候,会请兴趣班的老师陪她上厕所;逛商场她也害怕上厕所;到大学校园去散步,她只愿意去其中的一两个厕所。
在大人看来,这种情况完全无法理解,或者以为孩子胆小。可反过来,在孩子看来,一定有他害怕的理由。尽管不一定能够说得清楚,但恰恰因为说不清楚,更需要我们理解和尊重。
首先,孩子不喜欢不符合他天性的东西。从天性来说,孩子喜欢自然的环境,不喜欢人造的环境。孩子不喜欢的环境最常见的是商场。虽然孩子也很喜欢在商场里玩,但商场热闹、封闭,缺少自然的光和空气,有些商场拥挤、嘈杂、设计压抑、装修污染等方面的特征对人并不友好。这些特征,由于孩子的年龄小,感受起来更加敏锐,也更容易受到伤害。商场里的厕所,有的需要七弯八拐才能到达,天花板很低、光线较暗……对三四岁的孩子来说,害怕和不舒服是很正常的。对夕夕来说,即使妈妈带着她上厕所,她也总是要求站出去,捂上耳朵后,才可以冲水。
其次,孩子不喜欢陌生情境。两三岁之前,孩子主要跟妈妈(或其他抚养者)在一起,与其建立了一对一的安全感。当孩子从妈妈身边离开,去外面的陌生世界时,会感到害怕,因为陌生本身就可怕。所以,以妈妈或妈妈所在的熟悉环境为基础建立熟悉感,是孩子接受和喜欢其他环境和事物的一个主要途径。
结合以上两点,孩子喜欢有社区感的环境和事物。所谓社区感就是环境中绝大部分的人和物都是熟悉的和亲近的。例如,长期居住的小区、经常去的家附近的公园,都具有社区感。相对而言,大型商场由于以陌生人为主,以及装修和商品更新频繁,几乎不可能达到非常熟悉的地步。
第三,孩子会因为不喜欢某些元素而不喜欢整个环境或事物。这是很平常的情况,需要家长注意观察,在孩子最初接受一件事的时候增加喜欢的元素,减少不喜欢的元素。同时,也要在不喜欢的元素很强烈,或者已经建立了不好的条件反射之后,考虑接受孩子的不喜欢,给孩子新的环境,以免不喜欢进一步扩充,受到更大的挫折,甚至伤害。
由于舞蹈老师不让夕夕上厕所,她就不喜欢学舞蹈,而且,那个舞蹈班在一个大型商场里,夕夕本身就不喜欢,加之老师比较严厉,而夕夕比较敏感。综合考虑之后,我们决定放弃在那里学舞蹈。后来,有另一个舞蹈班在夕夕喜欢的图书馆旁边,又跟我所在的大学环境有相似之处。我们先带着夕夕提前去考察体验,还承诺她学习结束后去图书馆玩一会儿再回家。最后,夕夕很开心地接受了。
了解孩子喜欢的原因
了解了孩子不喜欢的原因,也自然要了解孩子喜欢的原因。孩子喜欢大自然、喜欢熟悉感和社区感、喜欢包含他们喜爱的元素的环境和事物。现在夕夕上的三个兴趣班,都具有这样的特点。舞蹈班她熟悉和喜欢,英语班在小区旁边,是个小型的独立建筑,也喜欢,绘画班就更喜欢了,因为就在她常常玩的我工作的校园内。
除此之外,孩子还特别喜欢玩橡皮泥、玩泥巴、画画,以及看电视和玩手机。与看电视和玩手机相比,玩橡皮泥、玩泥巴和画画对孩子成长更有利。例如,动画片《小猪佩奇》里经常出现大家在泥坑里跳来跳去的场景。孩子之所以喜欢在泥坑里跳来跳去,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
大致从学会走路开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孩子对于世界的感知和认识,已经很重要地体现在他的控制感上。控制感的来源首要是对自己身体的控制,表现在向世界做出一个动作之后,他究竟对世界改变了什么,以及这种改变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孩子感知得到。例如,一两岁的孩子反复操作灯的开关,是非常典型的一个感知自己的作为(动作)改变了世界的场景。房间从黑灯到亮灯,世界从黑暗到光明,对孩子来说是具有原始冲击力的一个掌控世界的感受。
孩子也都喜欢软的东西,因为可以通过很小的力量就改变其形状。颗粒状和液体状的东西,同样可以改变形状,所以孩子也非常喜欢。因此,泥巴、沙子、水都是孩子最喜欢的东西。而橡皮泥将改变形状和多彩颜色结合到一起,更是孩子的最爱。
相比橡皮泥,泥坑还有两个优点。一是贴近自然。玩橡皮泥可以在家里,但跳泥坑通常是在户外,常常伴有花草树木,也会有看见或看不见的动物、微生物。所有这些,都会散发自然气息。二是健康的“脏”。“脏”这件事,大人和小孩眼中有天壤之别。大人觉得“脏”更多是清理起来很麻烦的意思,而不是健康。孩子没有“脏”这个概念。相反,“脏”对孩子来说,是丰富、有趣,是身体与自然的亲近和交融。同样道理,在一定的时间内,孩子也没有“乱”的概念,相反“乱”恰恰显得他很厉害,可以把东西弄得乱七八糟。
在社会性背景下,比如跟别的孩子一起玩泥巴,尤其是在泥坑里跳来跳去,并且有大人监督的情况下,“脏”对于孩子还可能隐含着宣泄的畅快,以及违反规范的快感。简单地说,长时间投入、动用全身的力量做一件事,本身就是身体和生理能量最好的调动和梳理。 跑跳、追逐以及其他简单运动,尤其在户外或大自然环境中,同样具有上述特点。家长应该考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大量这样的自然活动,去平衡类似看电视和玩手机这样室内被动安静的活动。
早教究竟有没有必要
从跳泥坑这样的自然游戏到学习舞蹈、英语这样的兴趣班,是孩子成长的必然过程。背后包含着孩子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力的提升。如果孩子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力不足以支撑所谓的兴趣班,那么兴趣班就可能给孩子带来挫折或伤害,或者表面上一直都很成功,但长大之后表现出内在兴趣缺乏,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或遇到发展瓶颈。
从一般规律来讲,孩子在六岁以前确实不适合进行过度的早教。然而,处在教育焦虑的氛围中,家长又很难不受影响。虽然我从事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了解一些儿童心理和教育的规律,但在做家长之前和之后对兴趣班的态度有很大不同。在没有孩子之前,看到很多家长给孩子报兴趣班,觉得不可理解;在有了孩子之后,也给孩子报了兴趣班。
夕夕三岁多开始学英语,每次两个小时;四岁多开始学画画,每次一个小时;五岁多开始学舞蹈,每次一个半小时。说起来,肯定有比她更早开始学习或报班数量更多的孩子,但上多少兴趣班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老师以什么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孩子以什么状态进行学习。
在观察和参与夕夕兴趣班的过程中,我了解并维持的基本原则有三个:
首先,要快乐。如果一个活动孩子不喜欢、不快乐,甚至有很强的抵触情绪和挫折感,那么就会选择放弃。更重要的是,尽量在发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和挫折感之前进行干预,避免留下阴影,以及保留将来再次接触的可能性。
其次,不过分注重表现和成绩。兴趣班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多接触以及培养习惯。对于孩子的表现和成绩,适中就是可以接受的。因为,除了极少数的天才以外,孩子在比较小的时候的成绩差异并不稳定。但过分注重成绩会对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产生影响,而此时他们在这方面比较敏感脆弱。
最后,随时准备识别和加强重点培养。平时多注意观察孩子。在多个兴趣班之间,也许孩子会慢慢在某一方面表现出天分,或者主动的兴趣和投入,可考虑在这方面适当加强。比如,给孩子提供更多接触的机会,给予更多的引导、要求和挑战。但所有这些,都建立在快乐和不过分注重成绩的基础上,并采取循序渐进的节奏。
韦庆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