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中国戏曲



    什么是戏曲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其他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粤剧、淮剧、川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名字的由来

    我国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代刘埙(1240—1319),他在《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中的唱念做打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形式,它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的综合性,使中国戏曲富有特殊的魅力。

    唱,指唱腔技法,讲究“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

    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

    它的主要特点,以集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

    “戏曲剧种”这一概念确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是用来区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不同种类的特定称谓。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地域与地域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个体差异使传统戏曲艺术形成了各自独有的特色。

    昆曲——中国戏曲之母

    代表剧目《牡丹亭》《长生殿》等。

    昆曲,昆曲是中国的古老剧种,约在元末明初形成于江苏昆山一带,又称“昆山腔”。

    昆曲已有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表演体系和独特的声腔系统。它的剧目丰富,剧本文词典雅华美,文学性较高。发音,吐字讲究四声,严守格律、板眼。昆曲曲调是曲牌体,每出戏由成套曲牌构成。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表演细腻,身段动作和歌唱紧密结合,舞蹈性很强。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有时也用三弦、笙、唢呐等。

    剧——有国剧之称

    代表剧目《智取威虎山》《群英会》等。

    京剧,有“国剧”之称,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因形成于北京而得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也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国粹。

    越剧——中国歌剧

    代表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等。

    越剧,公认的中国第二大地方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又被称为是“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在国外还有“中国歌剧”的美誉。

    越剧发源于浙江嵊州,发祥于上海,繁荣于全国,流传于世界,在发展中汲取了昆曲、话剧、绍剧等特色剧种之大成,经历了由男子越剧到女子越剧为主的历史性演变,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动人,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多以“才子佳人”题材的戏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

    黄梅戏——芬芳的泥土气息

    代表剧目《天仙配》《女驸马》等。

    黄梅戏,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湖北黄梅县,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气息,深受各地人民群众喜爱。

    评剧——唐山落子

    代表剧目《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

    评剧,全国最有影响的剧种之一,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除京剧外,中国评剧院是全国唯一一个带国字头的地方戏曲剧院。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豫剧——河南梆子

    代表剧目《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等。

    豫剧,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又称“河南梆子”。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有说是在河南当地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后与传入河南的昆曲和秦腔等剧种相结合而成;也有考证说它自成体系,是由唐宋梨园剧种及宋元时期中州流行的杂剧中抽绎、演变、发展出来的。

    粤剧——广东大戏

    代表剧目《搜书院》《关汉卿》等。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公元1522年~1566年(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

摘自《小艺术家》2019.1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