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中国古代著名画家之顾恺之



    顾恺之知识渊博而有才气,在中国古代画史上声名显赫。世人评说他才、画、痴三“绝”,于“才”而言,谓其聪颖、博学多才,擅文多艺;于“画”而言,谓其卓越不凡的绘画天才;于“痴”而言,谓其慧黠与矜夸自恃、诙谐戏谑。于是,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和故事,美丽而深远……

    执念成“痴”

    顾恺之出世没多久,他的母亲就去世了。顾恺之因其他小朋友都有母亲,惟自己没有。他便缠着父亲不放,问:“我为什么没有母亲?”父亲说,你怎么会没有母亲呢?顾恺之穷追不舍:“那我的母亲长得什么模样?”父亲只好耐着心思给他描述。顾恺之就是凭借父亲的描述,一次又一次地给母亲画像。每次画好之后,他都要问父亲像不像,父亲总是在肯定之后,表示遗憾。但顾恺之不气馁,仍然画笔不辍,直到父亲两眼放光,说“像,像极了”,他才满意地放下画笔。他的母亲就这样在他的心里永生了。

    性格直爽

    顾恺之是东晋人,字长康,小字虎头,因此又有“顾虎头”之称。“虎头”,念来便有一股憨气,同顾恺之的性情很是合衬。

    他曾经做过东晋权臣桓温的幕僚,担任参军一职,跟随桓温很多年,因此二人感情很深。后来桓温去世,顾恺之去拜祭他,并在墓前赋诗说:“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意思是说山崩地裂,海水枯竭,鱼鸟再也没有可以栖息依靠的地方了。有人问他:“您平时倚重桓公,哭拜的样子可以描述一下吗?”顾恺之十分夸张且幽默地回答道:“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

    本来为悼念昔日好友,这诗不算特别。但作为朝中炙手可热,军权在握的权臣,桓温深为东晋朝廷忌惮;而他本人的确也不掩称帝之心,去世之前,不顾病重,屡屡上表催促朝廷为他加九锡,打算行那篡位之事。这样一个人,在他死后,顾恺之明目张胆地去上坟不说,还敢写下“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这样的诗文,不以成败论英雄,不作史家、道德家论说,全从亲昵、倚重的人际感情出发。勇气实在可嘉。

    他大概也就是这样拧的人,喜欢就是真喜欢,人家再不爱的,他也喜欢;讨厌呢也是真讨厌,天下人都说好,他也要一脸厌弃地对着干。

    譬如对桓温的政敌谢安,便就是后来他位高权重,声名响亮,顾恺之于他也是不屑。谢安有鼻炎,因此说话总带着鼻音。这本是个人隐疾,当时士人偏要将这说成是“洛下书生咏”,以为风雅,纷纷学习。学得不像的,说话时还要特意捏着鼻子,人为制造如此音色重浊的雅声。

    顾恺之对此不屑一顾。有人好事,偏要请顾恺之学谢安的洛下书生咏,他直言:“为什么要学作老婢声!”看看这是多么直率的性子!

    渐入佳境

    顾恺之吃甘蔗,与别人很是不同。

    《晋书》里说他,“恺之每食甘蔗,恒自尾至本。人或怪之,云:‘渐入佳境’”。即是说他每回吃甘蔗,都从尾梢处起,人家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顾恺之回答说,此乃渐入佳境,从尾到头,越吃越甜的缘故。

    这便是成语“渐入佳境”的由来。

    憨头憨脑

    义熙三年(407),顾恺之做了散骑常侍(注:古代一种官名),心里很高兴。一天晚上,在自家院子里,看着明月当空,他诗兴大发,于是便高声吟起诗来。他的邻居谢瞻,6岁即能文,与族弟谢灵运皆负盛名,官至中书侍郎。听到顾恺之吟咏,就隔着墙称赞了他几句。结果,这一称赞不要紧,顾恺之一时兴奋,忘了疲倦,一首接一首,一句接一句,没完没了地吟起来。谢瞻隔着墙陪着折腾了好一会儿感到累了,想回屋睡觉,于是就耍了个鬼点子,找了一个下人代替他和隔墙的那一位继续折腾。人换了,调变了,而顾恺之竟然没有发觉,就这样,一直吟咏到天亮。这一晚对顾恺之来说,肯定是乐此不疲,真入佳境了!

    点睛之笔

    南京佛教名刹瓦棺寺在金陵凤凰台,东晋哀帝创立时,僧众邀请当时的士大夫,来寺中鸣钟打鼓,弘扬佛寺的声名,并募集捐款。

    一天,有位年轻人来到寺庙,在捐款簿上写了个“百万”的数字,人们都很惊讶,因为数日来,在众多捐施者当中,还没有一个人捐款超过十万的,大家以为这个小名叫“虎头”的穷年轻人吹牛乱写,所以和尚当即让他把写的数目涂掉,但是这位年轻人却十分有把握地说:“别忙!你们先给我找一面空白墙壁。”于是,他就关起门来,在指定的空白墙壁上用一个月的时间画了一幅维摩诘像,唯独眼珠没有画。

    这时,年轻人对和尚说:“第一天来看画的人,每人要捐十万钱给寺庙;第二天捐五万钱,以后捐助数目由你们规定。”

    等这位青年人当众点画维摩诘眼珠时,寺门大开,那维摩诘简直被画活了,竟“光照一寺”,似乎要从墙壁上走下来,如同神光显耀,满城哄动,人们争相来寺观画,纷纷称赞这幅画画得生动传神,看画的人络绎不绝。没有多久,百万数目就凑足了。

    顾恺之开“画展”收“门票”拉“赞助”,以壁画点睛之笔,顷刻之间为瓦棺寺募得巨款,可见其艺术之高超,影响之巨大。

    顾恺之曾说:“四体妍蚩,本无阙少,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他所说的阿堵,就是眼睛。他认为,眼睛最能表达一个人的神情。“征神见貌,则情发于目”。画好眼睛,就能把人物的精神状态感情表达出来。《世说新语》说他画人,“或数年不点眼睛”,有人问他是何原因,他说一点睛人便活了。

    “点睛之笔”就成为后来人物画技法上的一条重要准则。

    近现代,美术界对顾恺之莫不推崇备至,称之为画圣、画神、宗师、画祖。198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确定,全国共有138位历史人物可立塑像,顾恺之是其中之一。由此可知他对国家、民族历史文化的功绩。他的主要成就是绘画,也由此可知他在画界的地位。

苏西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