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海底长城”
本期主角:珊瑚
类别: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
诞生时间:五亿年前
“海底长城”面临的危机
在海底世界,珊瑚礁享有“海中热带雨林”和“海底长城”等美誉。珊瑚礁是如何形成的呢?
珊瑚虫是一种古老的生物,以捕食海底浮游生物为生,吸取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和钙质,分泌出石灰石,变成它们赖以生存的坚硬外壳。珊瑚虫一代又一代在祖先的“骨骼”上进行繁殖,尸体腐烂后又留下骨骸。珊瑚虫的骨骸聚集在一起便形成了绚丽的珊瑚。
珊瑚虫喜欢水流快、温度适宜的环境。在热带地区珊瑚虫繁殖很快,老的不断死去,新的不断形成,它们的骨骸堆积也很快,时间久了,便形成了巨大的珊瑚礁或珊瑚岛。我国的东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印度洋的马尔代夫岛、南太平洋的斐济岛、澳洲的大堡礁等,都是由小小的珊瑚虫建造的。
全世界的海域中都有大量的珊瑚礁存在。它们为海洋生物提供理想居住地,是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等海底生物的乐园,也是众多海洋鱼类繁殖及幼鱼生长的好场所。珊瑚虫在造礁过程中,体内的虫黄藻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能减轻地球的温室效应。因此,人们称珊瑚礁为“海中热带雨林”,维持着海底的生态平衡。
健康的珊瑚礁像一道天然的屏障,能吸收或减弱海浪对海岸70%~90%的冲击力。珊瑚礁本身有自我修复功能,海水把表层珊瑚分解掉,又会有新的珊瑚形成,保护着海岸线。被海水分解的珊瑚会变成细沙,取代被海水冲走的沙子,丰富了海滩。因此,人们称珊瑚礁是世界上最古老而美丽的“海底长城”,默默地守护着海岸线。
可是,随着海洋环境的恶化,珊瑚虫面临灭顶之灾,珊瑚礁正逐年急剧退化,“海底长城”岌岌可危。目前,全球范围内已经有超过一半的珊瑚礁出现了严重的退化。有科学家预测,如果不采取挽救措施,珊瑚礁将完全退化,在地球上消失。
运用指挥,海底“造林”
在很多地区,珊瑚礁已经遭到不可挽回的破坏。从上个世纪开始,日本、以色列和美国等国的科学家就开始尝试进行珊瑚移植和培育,后来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也加入此行列,竭力挽救海底生态平衡。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研究员张浴阳和他的团队便是一群努力在西沙群岛附近的海底“种植”珊瑚的人。海底工作困难重重,甚至充满了危险,张浴阳不畏艰险,坚定地说:“有我在,就不能让这片海成为‘死海’。”
为了修复西沙群岛珊瑚礁的生态,2009年,张浴阳和他的同事们便开始进行珊瑚培育和移植工作。为了防止风浪冲击对“珊瑚”幼苗的伤害,他们借鉴大自然保护协会和泰国的做法,在海底用钢筋搭起架子作为珊瑚培育的“苗圃”,把培育好的珊瑚虫像幼苗一样放入其中,让它们繁殖、生长,直至形成珊瑚礁。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在西沙群岛的七连屿附近,已有一小片人工种植的“珊瑚树”形成的“海底森林”了。
行动起来,保护“海底长城”
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严重退化让海洋生态更加恶劣,引起了各国科学家与海洋保护人士的关注。大家都在积极寻找保护珊瑚礁的方法和技术。
建立保护区或国家公园,是很多国家通用的方法。澳洲的大堡礁和美国的夏威夷都把珊瑚礁海域设立为国家公园,划分了不同的功能区,禁止捕捞,保护珊瑚的生存环境。大堡礁的工作人员还在珊瑚繁殖的重点区域安装浮筒或拉起大帆布,阻挡直射海面的阳光,降低海水温度,让珊瑚虫和虫黄藻健康生长。
海南省在2017年开始实施关于珊瑚礁的保护规定,从源头上保护珊瑚礁,杜绝人为破坏。
专家们说,要减少对海水的污染,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减缓温室效应,珊瑚虫才能生生不息地继续在海底搭建“海底长城”。
看,很多人已经行动起来了。因为防晒霜会对珊瑚虫造成伤害,青岛的海洋保护者头戴“脸基尼”,采用物理防晒的方式宣告“保护海洋,保护珊瑚”的决心。
大家一起努力,美丽的珊瑚礁就能继续保护海岸线,保护地球。
发言
去海边时,我们不要购买珊瑚制品,不采摘珊瑚或捡拾珊瑚骨骸,在海边玩尽量不涂抹防晒霜,不往海水里丢垃圾……
我们要少用塑料制品,减少海洋中的塑料污染;坚持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可减缓全球变暖的步伐。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我们也能保护珊瑚礁。
阿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