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血动物的热血生活
提到“冷血动物”,有些小朋友或许以为,因为这些动物的“血”是冷的,所以才叫它们“冷血动物”。其实,“冷血动物”的正确名称应该是“外温动物”或“变温动物”,是指体温不能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是随着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大部分的鱼类、爬行类、两栖类动物等都是外温动物。虽然顶着“冷血动物”的头衔,不过很多冷血动物的体温并不低,它们会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暂时的、高于环境温度的体温,过着“热血澎湃”的精彩生活。
有些蟒蛇在孵蛋的时候会通过身体痉挛性收缩来提高体温,使体温比环境温度高7℃左右;有一种高山蜥蜴,靠从太阳那里吸收光热,能在气温接近0℃的条件下,将自己的体温提高到约30℃;一种生活在沙漠中的鬣(liè)蜥蜴,它的体温只比人类的体温低1℃~2℃;还有一种沙冠壁虎,它习惯在炎热的中午活动,那时它的体温会超过45℃,而这个体温几乎能将所有哺乳动物置于死地!
令人惊奇的是,海洋中的某些冷血动物居然能在几摄氏度的水温中保持约20℃的高体温,比如棱皮龟。棱皮龟的身体十分庞大,成年雄性的体重可达650千克,看上去就像一只平底小渔船!它的背壳十分坚韧,足够用来保护厚约半米的庞大身躯,棱皮龟可以下潜到1200多米深的水域,这是因为它会将游动产生的热量储存起来,以便在温度更冷的深层水域中活动。如果海水温度升高,它又可以通过增加输送到四肢末端的血流量来降低体温。
虽然冷血动物看上去好像只能被动地适应周围的环境温度,天气热时它们的身体也热,天气冷时它们的身体也冷,但实际上还有很多并不循规蹈矩的冷血动物。昆虫被划分为冷血动物,而且在低温环境下,大多数昆虫的行动确实会变得迟缓很多。但有些昆虫,如某些蛾类、蝴蝶类、黄蜂类昆虫,在低温环境下却可以通过“颤抖”来提高飞行肌的温度,让自己的体温高于环境温度10℃~20℃。比如凤凰蛾,在10℃以下的环境温度中,它仍然可以快速飞行和取食,而这时它的飞行肌温度至少为35℃。
蜜蜂等群居性昆虫也可以利用肌肉运动和水分蒸发来调节蜂巢的温度。当外界温度降低时,蜜蜂们会群集在一起,让蜂巢的中心温度保持在20℃以上,甚至30℃以上。蜜蜂甚至把这种“绝技”当作武器,用来对付入侵的黄蜂:蜂巢如果遇到黄蜂袭击,蜜蜂们就会围住黄蜂,用高温将它“烤”死!
以前,动物学家将鱼类归为冷血动物,但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极少数鱼的体温并不“冷”,甚至能高出水温10℃~20℃,如金枪鱼、大白鲨等。这些“热血”鱼儿打破了动物进化的常规,展现了生物进化过程的丰富多彩和无穷奥妙,所以说,冷血动物并不都是“冷”的,为了适应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它们其实一直都在进化。
李耕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