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南京大屠杀77周年“十问国人”
2014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78年后的今天,除了悼念同胞的亡灵、声讨日本军国主义的滔天罪行外,我们应该反省什么?著名报告文学作家何建明在《南京大屠杀全纪实》一书中,提出了值得国人深思的十大问题,振聋发聩。
为什么中国多汉奸?
为什么日本人能制造如此令人发指的大规模的集体屠杀事件?原因之一便是汉奸太多,他们帮了日本人不少忙。
吴淞大战时,中国军队打得非常勇敢,大汉奸汪精卫的机要秘书黄俊竟然把我军最高机密通报给了日本驻南京大使馆,最后造成我军全线溃败。日军进驻南京后,一些中国人为了从“皇军”那儿领取一份食物,竟然领着日军,将藏身于民众中已经脱下军装的中国守城官兵指认出来,导致手无寸铁的中国军人活活被日军刺杀或烧死……自然,这里面有的是因为害怕日本人,但绝不排除相当一部分人在侵略者面前成了出卖灵魂、求荣获利的汉奸与奴才。其实在现在的中国,敌视我国、敌视我党、敌视人民和民族,有一点儿好处就可以丧权辱国、出卖灵魂的国人,少吗?
因此,信仰教育、爱国教育、情操教育、仁义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与紧迫。没有这样的教育,如果中国再度有难,汉奸现象或将依然盛行。
我们是否还有血性?
在幸存者和日军的回忆里有这样的描述:有时一个班、一个排的日本兵,用几挺机枪、几十支步枪,便将几千中国俘虏、中国百姓杀得一个不剩。我们想的是如何躲在别人的身子后面留条性命,却几乎看不到有几个人奋起一搏,即使身死,也要保护他人的举动,结果是你死我死大家全死了……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国歌永远值得我们去唱,而且要唱到让我们心灵发生颤抖的份儿上!唱到我们所有国人都起来保卫自己的国家,面对侵略者的刺刀毫不畏惧地去英勇牺牲;唱到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彻底打败敌人!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是在温室里长大的,没有接受过钢铁般意志的磨炼,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样的一代难道不危险吗?
中国人如今太缺少血性!这是因为我们民族精神里缺少坚强的、坚定的信仰和敢于牺牲的信念!
昆明“3·1”事件值得我们反思:为什么几个持大刀的人能够肆无忌惮地疯狂砍死砍伤那么多无辜同胞?昆明火车站当时至少有一千人,假如当时有十几二十人能愤怒地拿起反抗的武器,暴徒也不至于猖狂到这般地步!
“对待恐怖分子,原谅他们是上帝的事,我们的事情,是送他去见上帝。”这是普京的话。强硬并非我们的本性和本意,但面对想吞灭和侵略我们的国家,“和为贵”的结果实际上是养虎为患,吃亏的永远是求和者。
我们为何总是好了伤疤忘了痛?
如果不是钓鱼岛纷争,如果不是安倍晋三一次次挑起事端,不知我们年轻一代还有多少人知道南京曾经发生过如此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事件?
中国人真的很善良,因为我们太容易忘记许多不该忘记的事,包括日本侵略者曾经多次侵略我国,残害数千万人,抢夺无数财富等。
南京人告诉我,上世纪80年代初的相当一阵子,很少提及南京大屠杀,因为那个时候中日两国处在“蜜月”期。可谁不知道,同样处在“蜜月”期的日本,他们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一次广岛、长崎遭受原子弹轰炸的纪念活动!
我们应当改变一下思维和行为方式了:即使与他国“蜜月”的时刻,历史的记忆依然不该忘却。如果友好握手,就要抹杀和回避历史上发生的一切,其结果只能酿造历史悲剧的重演。
还能相信他们的假言假语吗?
日本军国主义当年是打着“东亚共荣”的幌子,踏上了中华民族的领土,残害我同胞生命的。
我们从已知的历史岁月里和可以预见的未来日子里,中国与日、美之间的斗争是必然的、严峻的,甚至可能有一场世界级的战争冲突。只要我们不放弃祖先留给我们的国界线(包括海洋线),美、日联手与我们争斗的频率和严重性,将与日俱增。
美、日军事联盟是二战结束之初就确定的,以美国为代表的盟军因此没有像对德国那样对日本进行严厉惩罚,反而背着世界公正的力量,两国偷偷签订了《旧金山和约》。七十多年后,美国总统高调地在钓鱼岛问题上明确美日同盟的内涵与外延。中国越崛起,美日联盟越紧密。中国想靠经济发展来缓解或消除美日对我们的敌视,只能算天真的幻想。他们与中国交往的战略思想,即经济上赚你的钱,政治上永远与你为敌。所以,我们应当时刻警惕、时刻准备,否则南京大屠杀必然会出现第二次、第三次……
为何我们就不能注意点细节?
我们在对待被日军残害致死的人数和人员分类问题上缺乏严谨的、精细的调查与统计,而日本人对广岛、长崎惨遭原子弹轰炸而遇难的人员统计相当精细——每年都要把名单在纪念日时重新整理、补充漏落者,这项工作至今仍在进行。
300000,这个数字好大呀!300000人排列在一起,向我们走来,将是何等的气势!300000具血肉模糊的尸体如果横在我们面前,又将是何等的恐怖与悲惨!他们可都是被野蛮的侵略者屠杀而亡的呀,可我们依然还不知他们姓甚名谁?他们的家在哪里?
中国真是大呀,大到死了几十万人根本不用去记他们的名字,似乎理出一个笼统的数字就行了。我们中国真是富呀,富到抢走几十吨黄金、几百车文物……根本不用去向人家讨个说法。至于几千亿的战争赔款,也就在一个握手、一次宴会上的交杯中化为乌有!
中国真是大气。可以在今天忘却昨天的事,可以在昨天与某个国家因为某事而吵得快动武了,今天人家有目的地表露一个假惺惺的微笑,就又把我们哄得喜笑颜开,于是大把大把的合同与协议签啊签!
我们再强大,也决不能忽视哪怕是并不重要的细节。
“卧薪尝胆”、”韬光养晦”是说出来的大智谋?
任何一个国家和另一个国家之间的交往,其尺度和真实意图,实乃最高机密。
中国自晚清帝国衰败之后,一直为列强任意吞并的弱国。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创建新中国的伟业。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舵手,引领十三亿人把一个贫穷的国家建设成初步富裕的新兴国家。这让个别国家感到了恐惧,同时也引来了想吃我“唐僧肉”的饿狼恶狗,更有那些西方反华势力,他们每时每刻都在虎视眈眈地盯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我们怎么办?我们要发展,我们想和平,我们甚至还惹不起他们。可人家就是贴着身子要惹你……怎么办?制定了“卧薪尝胆”、“韬光养晦”的战略决策,因为我们距离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道路还很远。
在国际事务中,我们尽量求和;在各种争端中,我们不站边。我们一心想把国家建设好,把人民的生活搞好。然而,许多年来,我们对外如此宣称,是否明智?
内耗为何总比抵御外力强?
按说南京守城军有十五六万人,却依然经不住日军一两天的打击,便全线溃败,这是为什么?
在日本兵临城下的1937年12月10日至12日的这几天中,有坚固的军事工事和守军,如果相互配合,完全有可能拖垮甚至拖死日军。然而我们的“国军”,“相互配合”无从说起,“保护自己实力”、“不管友军死活”,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日军能够攻克坚固的城墙并利用各个击破之战术,完成攻城战役,造成后来的“屠城”悲剧。
对外,软弱无力;对内,彪悍强横,这大概也算一些中国人的一大特性吧!
“内功”太好的人,害自己的同胞,他们其乐无穷。当外来的侵略者和挑衅者出现时,这样的人便再也见不到踪影。
南京大屠杀时,一部分中国人是这样;南京大屠杀七八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的社会里似乎还有人“内功”越来越厉害,而抵御外力的能耐却继续在弱化。
难道不值得提醒?不值得敲响警钟?
我们的军队成吗?
日军攻克南京城,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有一个方队格外引人注目,他们个个穿着整齐的军服,每人胸前挂着一个用白布包着的盒子,这些是他们的阵亡战友和老乡的遗骨及遗物,提醒他们发誓要为战友报仇!
日本军人平时接受“效忠天皇”的教育,即使天崩地裂也很难改变。许多参加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军人,多数也是几个月前才拿到入伍通知书的。接到应征通知的那一刻,他们和他们的父母,都激动得热泪盈眶。
我们当时的军队不少是拉壮丁式的”征兵”,很多人甚至是哭着喊着硬被拉走的,所以听起来中国军队当时守城部队数量上比日军多出一倍,但真正有战斗力的其实并没有多少人。这是造成日本军队横扪我苏南大地的重要原因。
平时我们既没有预备兵役制,更不用说民防意识、全民备战体系及国民军事训练机制了。
日本现在用的是“国民自卫队”式的部队,一旦打起来,他们的“乡土部队”便能在短时间内集合起比我军数量大几倍的军队力量,因为他们的预备队和年轻人平时的战备意识、战备训练远远超出我们。他们的这种军事训练就像对付地震等自然灾难训练一样,已经成为“国家习惯”与“日常生活”的必需了。
年轻人该牢记些什么?
中国年轻的一代如何看待诸如南京大屠杀等事件,从而如何来树立正确的爱国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我们需要重视的问题。不能不说,我们的年轻一代聪明,有能力,辨别意识也很强。但他们身上也有不少毛病,比如对历史并不会像老一代,特别是亲身经历的人那么刻骨铭心、那么执着坚定,这就需要不断地加强教育与灌输。国家现在举行抗战和南京大屠杀的公祭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形式,但这还远远不够。一个仪式上的沉默与哀悼,只能在大环境、大氛围中瞬间感动与触动,只有通过深入的了解、冷静的思考、潜移默化的灌输,才能形成主张与观念,才能形成信仰与意志,并从历史的经验与教训中认识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及时代层面等种种深刻的问题,在一个人内心构筑起信仰,坚定住主张。
中国的年轻一代,在历史问题上需要认认真真地补充这些课程。年轻人要牢记这六个字——责任、荣誉、国家,把它们陶铸在内心,并付之于崇高的行动中。
假如侵略者的屠刀再次举起,我们准备好了吗?
在太平盛世的今天,像这样的问话,似乎有些耸人听闻,然而战争并非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一个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其实也可能会在瞬间出现完全违背人们意志的变化。
我们把《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提醒我们“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样的危险时刻,每天都有,每个人都可能遇上。到那个时刻,我们该怎么办?想一想南京大屠杀的悲剧,我们就知道现在应该做些什么、准备些什么了。
和平是我们永远的期待,但战争也可能伴着人类发展而变得越来越近。正是因为可能有新的、更大的战争在等待和威胁着我们,所以我们才会特别在意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希望我和我的子孙不用再重写“南京大屠杀”,而将它当做一首凄怆与激奋、清醒的老歌世代传唱下去……
(文静节选自《人民文学》)
何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