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气的春天
“磕头草”的玩法
春风和煦,草木繁茂,于是身边也凭空多出了许多天然玩具。编柳条帽、挖蚯蚓、捉蜗牛,小孩子有的是简单的欢乐,即使只有一片草叶子,也可以玩上半天。比如,春日里的车前草就可以直接作为简单的玩意儿。
车前草的叶片为长卵形,叶柄扁平,数枚叶片拢在一起聚为一小丛。这一小丛叶子紧贴着地面生长,并不会高耸起来,直到开花才会从叶丛之间伸出细长的花序。在华北地区的城市里,常见的车前草有三四种,包括平车前、小车前、大车前等,区分种类的依据较细微,可以笼统地把它们都称作车前草。但在小孩子看来,这些草又有个大人不知道的别名,叫作“磕头草”。
揪下一片车前草的叶子,叶柄折断处往往带有坚韧的“细丝”——这个丝状物其实是叶片中用于输送水分和养料的结构,就像一条强韧的细管子。如果在叶柄的断口处轻轻拉扯这条细丝,就会带动叶片上的叶脉部分,使叶片的前端向下向内弯曲,仿佛整片叶子在向你点头。车前草的叶子常见3条叶脉,也就是有可能在叶柄断口处留下3根细丝。如何在揪叶子的时候,保证这3根细丝的线头都能完好地保留,则是无法言传的特殊技能。若能将叶子揪得完好,是很受其他小孩子崇拜的。
其实车前草的细长花序也可以玩。两个孩子分别拿一根花序,双手握住花序两端,两根花序再彼此交叉。一说开始,两人分别拉扯自己手里的花序,若把对方的花序先扯断就算胜利。这其实是自古流传下来的“斗草”,相传春秋战国时就有孩子用车前草这样玩耍了。但车前草的花序韧性不大,很容易扯断,所以我身边的孩子们都不太喜欢这样玩,觉得有劲使不出。
“吃货”眼中的花和树木
嘴馋几乎是所有小孩子的天性,加上好奇心浓重,身边的各种花草树木都有可能变成孩子们的食物。春日里最好吃的当然要数花蜜了——华北地区春季常见的野花里,有一种叫作“地黄”,花朵像是毛茸茸的喇叭管前面略大,越向后越细小,颜色是暗红色或浅土黄色。把地黄那喇叭管一样的花朵整个揪下来,在花的最后面轻轻嘬上一口,就能尝到一股甜味儿。因为地黄花在野地里十分常见,小孩子们一朵一朵揪过去,一口一口地吃个痛快,也不至于把花揪完,所以地黄花开时,孩子们就能够沉浸在甜蜜之中。
能直接摘下来吃的还有榆钱,也就是榆树的鲜嫩果实。榆树花在早春就会开放,褐色,毫不起眼,到榆树叶子刚刚开始吐出一点嫩绿的时候,榆钱就已经挂在枝头了。嫩绿色的榆钱每一枚都是扁平的圆形,像古代的铜钱,所以才有了“榆钱”这么个名字。越是鲜嫩的榆钱,吃在嘴里就越能品出一点点清淡的甜味儿,口感也稍多汁。若是榆钱“老”了,就会变得干燥,口感和味道都会变差。大人们也会采摘鲜嫩的榆钱,和面一起蒸了来吃。
小孩子们还会帮大人摘树芽。很多树木的嫩芽都可食用,但只有在春天鲜嫩时才值得去吃,但春季又太过短暂,所以小孩子们都会在这个季节里头被赋予摘树芽的重任。柳树芽、栾树芽都极常见,或是野生,或是在城市里作为行道树、绿化树被栽种,嫩芽较多,拎个袋子去找低处的树枝就好。花椒芽和香椿芽则是要在大人们的指点下才能摘的,约莫是怕小孩子胡乱破坏吧,总要保留足够的数量,用来长出树叶,供树木自身生长之用。这两种树芽的味道都很独特,喜欢吃的自然喜欢,不喜欢吃的似乎一直无法接受——我是两种都爱吃,树芽摊鸡蛋最为美味,裹面油炸、加一些面粉蒸了也都不错。
飞絮迷人眼
春日里惹人厌烦的是杨絮和柳絮。以北京为例,飘絮的杨柳类树木常见的有毛白杨、加拿大杨、垂柳、旱柳。杨絮飘飞得较早,柳絮要稍晚一两个星期,于是差不多有大半个月的时间,天空中都会飞着白毛毛。飞絮最多的时候,出门一趟,就会粘得满头都是,如果骑自行车或者跑步,还有可能被飞絮糊住鼻子和嘴巴,惹得一阵咳嗽。
飞絮虽然令人头疼,小孩子们却有自己的玩法。杨柳絮往往堆积在路边的树坑里或墙根下,有时还会自行团成大团。小孩子就去弄来一捧,悄悄靠近别人,然后突然绕到对方面前,将手里的飞絮吹过去,弄得对方一脸——这是寻常的恶作剧,被吹的人通常不至于生气,就像下雪天用积雪互相塞进对方脖子里一样。还有种十分危险的玩法,墙根下堆积的飞絮,只要稍微遇到明火就会点燃,划一根火柴,点着这边的飞絮,就会一直烧到那边。因这玩法极易引起火灾,大人总是明令禁止的,看到谁烧飞絮,就会拉过去狠狠教育一番。
送你一朵“摔跟头花”
到了4月下旬,泡桐树的花开始绽放。北京常见的种类是毛泡桐,花朵带有淡淡的紫色,花形略似喇叭,但上下稍扁,花朵上虽然生有短小的茸毛,但摸上去手感却滑溜溜的。一棵泡橱树会开出许许多多的花朵,天气变暖就会满树开放,隔一两个星期则纷纷掉落。
落地的泡桐花才是小孩子们所喜爱的,特别是爱捉弄人的男孩子。过去在故事里或者电影中经常看到或者听到,用一块香蕉皮或西瓜皮扔到别人脚底下,那入踩了皮就会滑倒,摔个大跟头。其实香蕉皮或西瓜皮都太显眼,很容易被发觉,远不如泡桐花这般神不知鬼不觉——掉落在地的泡桐花,稍腐烂后变成黄褐色,踩两脚就会变得扁平,还会踩出少许汁液。将这样的烂花放在小路上、拐角处或者门口,其实很容易致使别人踩上滑倒。这个“创意”还是来自于对自然界的观察:春日里的小雨会把落地的泡桐花泡烂,稍腐烂的花朵不但变为褐色,还散发出不好闻的气味,也极滑溜。小孩子们受此启发,就把花朵跺上几脚,制作成了“摔跟头花”。
摘自《少年科学画报》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