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耳朵代替眼睛的动物家族
在千奇百怪的动物世界,有不少动物是天生的“瞎子”,看不见任何东西。但为了生存,这些动物便使出绝招,用耳朵替代眼睛。
蝙蝠
在所有小蝙蝠亚目中(该目约800余种),它们都进行回声定位,而大蝙蝠亚目(该目154种)只有一种。由于蝙蝠种类繁多(几乎占哺乳动物的五分之一),分布广泛,食性不一,形态学及生态学差异较大,因而不同种类的蝙蝠其回声定位行为和定位声各自有别。
尽管如此,这些回声定位蝙蝠仍然有一些共同特征,如:视觉系统原始;听觉发达;具备特化的生物声纳系统,能依其发达咽喉肌快速有力的收缩产生超声波,由鼻孔或口传出;定位有效范围约2米左右。
齿鲸类
这是一类水栖哺乳动物。较多学者认为齿鲸类的定位声由鼻道发出,经过头骨的反射和鼻隆的声透镜作用而形成发射的超声波,回声可能通过下颌骨传导到耳。不同齿鲸类定位声频率变异较大,如生活于我国长江中下游的白鳍豚,它们的声信号主要有两种:一种为“啸叫声”,主频率为6千赫兹;另一种为“嚓嚓嚓”声,频率分布在8~160千赫兹之间。前者被认为用于它们之间的相互通讯,后者则只是在觅食时才发出,与定位有关。研究业已证实,齿鲸类不仅能依赖耳朵来测量目标,探测物体形状,还能分辨出物体的性质。由于水中能见度相对于空气中要低,而声脉冲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却高于空气,因而利用声脉冲导航和定位不失为齿鲸类经长期演化而获得的一种绝技。
无尾猬
属哺乳类,眼小,多地下穴居生活,夜间活动。无尾猬在探察陌生地域或在灌木丛中爬行时也会发射“嚓嚓嚓”声,因而回声定位术可能是它们用以了解周围环境信息的主要手段。
油鸱和金丝燕
属鸟类,它们二者均在深洞里筑巢,彼此之间并无亲缘关系。动物行为研究表明,它们能在黑暗的环境中有效躲避障碍物,若堵住双耳,它们就会丧失这种能力。两种鸟所用的定位声人类均可听到,信号持续时间非常短。有意思的是,它们只在黑暗的环境中才使用回声定位,以耳代目,一旦处于光线充足的环境中,则依然靠视觉观察物体。
猫头鹰
以为猫头鹰捕食是靠它那一对圆亮的大眼睛那就错了,即使在明亮的白昼,它们也很难看清田鼠,因为田鼠的颜色和周围环境的颜色是混杂不清的。实际上,猫头鹰是依靠声音来确定猎物的位置。实验证明,猫头鹰利用双耳时差以确定声音的水平方位;而用双耳强度差来确定高度。这方面,其它动物只能望尘莫及,这是由于猫头鹰有一对奇怪的左右高低不对称的耳朵:右耳及其耳口略向上,对高处声音敏感;左耳及其耳口略向下,对低处声音敏感,这种特殊结构大大强化了它们的声定位能力。此外,猫头鹰听觉频率的最佳范围(3~6千赫兹)正是它们喜食的鼠类活动时常发生的音频,故猫头鹰不需要靠主动发声后的回声来定位,便能怡然自得地从事夜间捕鼠活动。
王东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