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地震 保护自己
地震是可怕的,人类一直在努力研究它,试图掌握它的发生规律,以避免或减少它带来的各种危害。对地震了解得越多,我们就越能有效地保护自己。
地震知识ABC
一、地震是怎么回事?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球内部发生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
地球可分为三层。中心层是地核,地核主要是由铁元素组成;中间是地幔;外层是地壳。地震一般发生在地壳之中。地壳内部在不停地变化,由此而产生力的作用,使地壳岩层变形、断裂、错动,于是便发生地震。
地震波发源的地方,叫震源。地面上离震源最近的一点称为震中,它是接受振动最早的部位。震中到震源的距离叫震源深度。震源深度小于60千米的地震叫浅源地震,震源深度在60~300千米的地震叫中源地震,震源深度大于300千米的地震叫深源地震。震源越浅,破坏力越大,但波及范围也越小,反之亦然。
二、中国地震带分布情况。
我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是一个多地震国家。我国的地震带主要分布在:东南——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渤地区,西南——青藏高原、云南和四川西部,西北——新疆和陕甘宁部分地区。
三、什么是“黄金72小时”?
“黄金72小时”是地质灾害发生后的黄金救援期,在此时间段内,被救人员的存活率极高,这是救援界的共识。救援界认为,在第一天(即24小时内),被救人员的存活率在90%左右;第二天,存活率在50%-60%之间;第三天,存活率在20%-30%之间。
四、何谓地震前兆?常见的前兆现象有哪些?
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地震前兆。常见的地震前兆现象有:地下水异常变化、动物异常反应、地壳变形、地磁变化、重力变化等。
1.地震前地下水有什么异常变化?应当排除哪些干扰?
地下水位升降及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等,都有可能是地震前兆。但是,地下水的变化是一个很复杂的现象,会受到降水(下雨、下雪)、干旱、河水涨落、冰雪融化、人为抽水及灌溉、环境污染等多种因素的干扰。
2.是不是天气突然变化就一定会发生地震?
不是。在某些大地震发生前,确有气象异常的记载,但气象与地震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对一个地区来说,天气的变化是经常发生的,而破坏性地震却是少有的。有的人一见天气变化就以为要发生地震了,这种担心是完全不必要的。
3.动物的生话习性发生异常是否就意味着一定有地震来临?
不一定。因为引起动物生活习性异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天气变化、生存条件的改变、生物干扰、饲养条件的改变、环境污染的影响等。另外,动物本身生理状态的变化、人们的观察错觉等都可能被认定为异常,所以,一定要在辨明真假动物异常的基础上,再确定这种异常是否与地震有关。
摘自《红领巾》20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