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经典问答
问:“杜鹃”是花还是鸟?
答:杜鹃,既是花名,又是鸟名。动物和植物同名,历来少见。作为花,它能红艳艳簇满枝头,给春天再添几分生机;作为鸟,它有许多相伴相随的传说,引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不已,成为久唱不衰的悲苦离愁的寄托。下面列举一些例子:
1.“蜀国曾闻子规乌,宣城还见杜鹃花。”(李白《宣城见杜鹃花》)这里的“子规鸟”就是杜鹃鸟。
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这里的“杜鹃”是指杜鹃鸟,诗人描述的情景凄苦万状。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这里的“杜鹃”是指杜鹃花,诗人抒写了内心极度的哀怨。
另外还有“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少游《踏莎行》)、“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辛弃疾《贺新郎》)真是数不胜数。
问:为什么将“杜鹃鸟”定位为“悲鸟”?
答:为什么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将杜鹃鸟定位为一种悲鸟、一种哀伤的象征物呢?一方面是因为杜鹃这种漂亮的鸟儿,口腔呈鲜红色,啼叫时像是流出满门的鲜血,文人墨客见了,触景生情,悲从中来,借此赋诗抒情;另一方面跟一个传说有关。传说周朝末年蜀国的国君杜宇,起用鳖灵为宰相。当时洪水泛滥,鳖灵开凿三峡,治水有功,杜宇将王位让给鳖灵,自己到深山修道去了。每年二月,子规鸟叫声凄切,蜀人怀念杜宇,就把子规鸟叫成杜宇、杜鹃。
问:为什么用“碧血”比喻忠贞?
答:当提到那些为国家、为人民利益、为正义事业而流血牺牲的忠臣烈士的英勇感人的事迹时,人们经常要用到“碧血丹心”这个词。我们知道,“碧”是指青绿色的玉石或青绿色,如“碧水”“碧波”“碧空”“碧绿”“碧蓝”等,而鲜血是红色的。既然如此,那么人们怎么会用“碧”字来形容血的颜色呢?
原来这是有典故的。传说周敬王时,大臣刘文公手下的大夫苌弘被人诬陷。当他在蜀地遭杀戮后,他的血被人藏了起来,三年后化为碧玉,后人多用“碧血”一词来指为正义事业而流的鲜血。如“孤烟埋碧血,太白黯妖氛”(明·王思任《吊于忠肃祠》),“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黄兴《挽黄花岗烈士》),等等。
摘自《小百科》2013.0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