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陵墓争夺战

自从人类开始为死者建造陵墓,世界上就诞生了一个新的职业——盗墓。一代代盗墓贼与陵墓设计师的旷世之战犹如历史长河下的暗潮涌动,这是一场跨越时代的战争,千年前的防御设计却需要用最新式的技术装备破解。盗墓贼要通过何种手段窃取墓室中的宝藏?陵墓的设计师该如何保证陵墓的设计能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直保护墓室主人的安全呢? 攻方:盗墓赚 《盗墓笔记》里的盗墓高手都是神仙级的人物,只凭一把洛阳铲就能挖遍天下古墓。可惜,实际上盗墓没这么简单。“有理想、有抱负”的盗墓团伙同样明白科技在盗墓行业中的重要性。拿着油灯进入古墓的“鬼吹灯”时代已经过去,真正“有品味”的盗墓贼都明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武装自己,用最先进的管理理念装备自己,才可以成为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盗墓贼。 普及装备:洛阳铲 如何使用洛阳铲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考古学家入行前必须学会的基本功,但这个看似朴实无华的工具,其实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一名中国的盗墓贼发明的。 1923年前后,洛阳马坡村村民李鸭子一直靠盗墓为生,平日他脑子里经常想的都是有关盗墓的问题。一天,他看到一个卖包子的人正往地上打洞准备支棚子,打洞的工具引起了李鸭子的兴趣。这个东西每往地下戳一下,就能带起很多土。盗墓经验丰富的李鸭子马上意识到,这东西要比平时使用的铁锨更容易探到古墓。他由此受到启发,比照着那个工具做了个纸样,然后找到一个铁匠照纸样做了件实物,第一把洛阳铲就这样诞生了。 常见的洛阳铲铲头呈U字半圆形,长20厘米~40厘米,直径5厘米~20厘米,可以像石油钻井的钻头一样打入地下。洛阳铲的把手是可以通过锁扣无限续接的木杆,一节一节的木杆连接起来,向地下打个十几米都不成问题。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盗墓贼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 神奇的洛阳铲不但适用于挖古墓,还是建筑业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使工人轻松而准确地打出各种尺寸的深洞,再灌注水泥和钢筋,形成坚固的灌注桩。洛阳的探工就曾用洛阳铲成功地为宜洛煤矿打过深达百米的孔穴。 高级装备:手持有害气体 过去的盗墓高手在下墓时,要点燃油灯进入墓穴,一旦油灯熄灭,就说明此地凶险应该立刻撒出。根据自然常识,我们知道火需要氧气助燃,如果地下氧气含量不够,灯火自然就会熄灭。这是古代盗墓贼保护自己的手段,但是这种手段只能测定氧含量是否低到令人致命的地步,而无法测定空气中是否存在其他有害气体。倘若墓室内有沼气、瓦斯等易燃易爆气体,点灯进去无疑是拿自己当烟花放。 不过,现代科技足以帮助盗墓贼们解决这个问题。拜电子技术进步所赐,有害气体分析仪的体积已经小到能够手持的地步,而且往往还兼具氧含量分析的作用。此类器材能够有效探测地下存在的沼气、一氧化碳、氯气等对人体有害的气体,甚至能够直接在屏幕上显示各种气体的含量,让盗墓贼对墓内的危险程度了如指掌。 终极装备:盾构机 盾构机的全名叫盾构隧道掘进机,是一种隧道掘进的专用工程机械。盾构机是一个功能完善的大型施工机械,集成了地下照明、定位、数控管理、有害气体探测报警等功能。一台盾构机可以完成盗墓贼所需要的所有功能。虽然现在还没有任何盗墓贼使用这种装备作为盗墓的武器,不过,盗墓活动现在已经从偷偷摸摸、小打小闹发展到集团活动。很多盗墓贼并不是半夜出来干活,而是以投资为名在古墓附近开设工厂,在厂房内以生产机械噪音为掩护,掘开地面然后挖掘隧道进入墓穴盗墓。既然连工厂都开了,距离使用盾构机盗墓的时代还远吗?盗墓贼梦寐以求的盾构机的制造技术一旦普及,陵墓设计者无法想象的噩梦就到来了。 守方:陵墓设计者 确切地说,陵墓的防守方并不是那些陵墓的设计者,而是陵墓本身,陵墓的设计者们早已仙逝,但是他们设计的陵墓却逼得一代又一代盗墓贼(以及考古学家)潜心开发对抗工具。从这个角度来说,陵墓的设计者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不常见的选择:隐藏墓穴 从根本上来说,如果不想让墓穴被盗,最好的办法就是让盗墓贼找不到墓穴所在的位置,但这往往和下葬者的意图不符。毕竟,厚葬是为了彰显墓主人生前的身份,默默无闻显然不是他们的理想选择。不过,历史上的确有一些故布疑阵来确保自己死后安宁的例子,例如曹操就布设了72疑冢。 那些从设计之初就被隐藏的陵墓,通常会选址在土壤松软的地区,当陵墓建成、墓主下葬后,陵墓四周的遮挡物会被撤掉,失去支撑的土墙轰然倒下将陵墓掩埋,让那些盗墓贼无从查找陵墓的准确位置。有些陵墓在设计时并非被刻意隐藏起来,而是随着时代变迁,逐渐被人们遗忘、被大自然吞噬。那些掩埋在滚滚黄沙下的埃及古墓就是这样的例子。为了确定陵墓的位置,盗墓贼使用洛阳铲、金属探测器甚至航拍作为对抗手段。 防古不防今:诅咒 在生产力还不发达的古代,最早的防盗措施就是咒语。埃及法老并不是唯一给盗墓贼下诅咒的人,咱们的老祖宗也会用这招,而且更实际、更直白。1980年在山东济宁发掘的一块汉代墓碑上就刻着“诸敢发我丘者令绝毋户后”的字样,翻译过来就是:“敢挖我的坟,就让你断子绝孙。”还有一些以理服人型的,比如魏征南将军张詹的墓碑上就刻着这样一首短诗:“白楸之棺,易朽之裳。铜铁不入,丹器不藏。嗟矣后人,幸勿我伤。”这首诗的大意是:“我在这里并没有厚葬,里面什么都没有,请高抬贵手吧。”不过,不管是下毒咒还是说理,对现代的盗墓贼可是一点儿作用都没有。 通用选择:加固陵墓 陵墓的设计师往往使用大量石材、巨大的金属器件和精细的工艺让墓穴固若金汤。比如唐高宗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地宫墓道全部用长一米多,宽半米左右的石条填塞。这些石条一共砌起了39层,石条之间用铁板固定,上下之间凿洞用铁棍贯穿,并且以铁水浇筑成一体,称之为铜墙铁壁也不过分。汉初长沙国丞相利苍之妻辛追的墓穴中使用了6层棺椁,最外层的椁板重达1.5吨,现代的考古学家使用机械化手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些棺椁依次打开。很明显,想以手工方式突破这些防线是十分困难的。 杀一儆百:陵墓机关 让人找不到陵墓是温和派的做法,发狠心的陵墓设计者则会让盗墓贼有来无回。他们所用的最常见的道具是有毒物质和陷阱。西安当地人都知道兵马俑附近像土山一样的小丘就是秦始皇陵,但是秦始皇死后2000多年,不但盗墓贼不敢接近,就连考古学家都不敢开启墓穴。原来,秦始皇的陵墓中使用了水银。水银蒸气有剧毒,吸入后可能导致脑损伤直至死亡。根据考古学家的测定,时至今日,秦始皇陵墓和陵墓附近土壤中的水银含量依然很高,足以在短时间内杀死进入陵墓的人。 除了水银,陷阱也是很有效的防盗手段。为了追求视觉效果,电影中的墓穴机关往往被描述得杀伤力强大而且非常华丽,弓弩、暗器、火焰、滚石是最为常见的。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这些描述并不可靠。不论是作为弓弦的动物肌腱还是用来点火的油脂,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失去效用。那些陵墓设计者虽然不能预见人类发明电影,但至少也会想到这些机关终会腐朽。现实中,最常见的陷阱机关就是翻板。这种陷阱被一块长方形的铁板或者石板所覆盖,在板的中央有一根轴,当盗墓者踩在板边缘的时候,它就会翻转,把盗墓者扔进陷阱中。为了追求更大的杀伤力,陷阱底部往往还会插上锐利的金属刺。




飞 鹰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