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恐龙之前的生物

三叠纪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而且还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这种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了生物界的变化。 从三叠纪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纪初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植物地理区也同时发生了分异。 地貌、气候和植物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动物的转变。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崛起,主要由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组成:而到了再稍晚一些的时候,很多人喜爱的恐龙也终于出现并繁盛了起来…… 好了,让我们去了解一下在三叠纪初期,地球上有哪些史前生物生活吧! 最早以两足行走的派克鳄 派克鳄(Euparkeria)生活在三叠纪初期,它是以英国科学家派克命名的。派克鳄是一种槽齿类爬行动物。槽齿类爬行动物是鳄鱼、恐龙和翼龙的祖先。在槽齿类爬行动物这个庞大的家族里,派克鳄是体形比较“娇小”的,其体长仅有约60厘米——因此,其行动也相应比较灵活。 派克鳄的头骨上有一个位于眼窝前方的开孔,这可是所有主龙(主龙指的是“具有优势的爬行动物”)类爬行动物都具有的特征。这种被称为龙的爬行动物身体轻巧,而且前倾。很多科学家认为,派克鳄是最早能以后两足行走的爬行动物。两足行走可以带来罕见的高速——尽管这种速度相对现代的某些动物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在当时,这却是非常具有优势的防御策略。因此,体形“迷你”的派克鳄生存了很长一段时间。 派克鳄是肉食性的,但是主要以昆虫和更小的动物为食。因为它们自己也只有半米来长,体重不过10千克。这种爬行动物的牙齿很小,就像针一样,而且陈旧的牙齿会定期脱落,更换为新的牙齿。 圆滚滚的肯氏兽 在二叠纪—三叠纪的大灭绝事件中,绝大多数二齿兽都消失了,只有极个别的种类幸存了下来——肯氏兽便是那些幸存者的一类后裔。肯氏兽(Kannemeyeria)是一种大型的似哺乳类爬行动物,是三叠纪最早出现的植食性脊椎动物之一。这种笨乎乎粗壮的家伙遍布世界各地,为了抵御掠食者的袭击,它们聚集成庞大的群体,游走在广袤的平原上。 肯氏兽的身长有2—4米,通常和牛差不多大小。目前,其化石在南非、阿根廷、印度,中国及澳大利亚都有发现。肯氏兽具有钝而宽厚的鼻子、无牙的喙部,强有力的颌部,因此它有能力扯碎要吃的坚硬的植物。此外,肯氏兽的前腿很强壮,还能用前爪挖掘食物吃。 肯氏兽和后来出现的原角龙长得很像,但是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紧密的联系,肯氏兽长了一个巨大的肚子,所以它也进化出了巨大而结实的肩带和骨盆。长大肚子的坏处是行动不便,但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很好地消化非常不易消化的植物。 小巧迅猛的兔鳄 兔鳄(lagosuchus),顾名思义,是一种像兔子般大小的动物,它的名字也就是这么得来的——最初,人们认为这种小巧轻盈的动物属于一种鳄类。兔鳄只有大约30-40厘米长,200克左右重,绝对是个小不点儿。但是,这个小家伙却很有可能是恐龙类和翼龙类早期的祖先或是分支。 作为恐龙的祖先或是近亲,兔鳄在很多方面跟恐龙都颇为相似。比如说前肢短、后肢长、尾巴长,用两后足直立行走……你可不要小看这种跟兔子差不多大的小动物,它可是个非常灵巧且迅猛的猎食者,行动迅速的昆虫和更小的动物都逃不出它的“魔爪”。 兔鳄的双足已经高度进化了。其骨骼很长,而且只有脚趾着地,这使其步幅更大,这似乎更能证明兔鳄就是一种恐龙。因为细长的脚与发展良好的脚掌可是恐龙专有的特征。兔鳄是灵活的狩猎动物,它可以利用速度追赶其猎物,当然,依靠速度,它也能安全地逃离狩猎它的动物。 兔鳄的个头儿很小,因此它的牙齿也很细小,不过却非常锋利。此外,兔鳄眼睛的后方还长有一个开孔,其上附着着强壮的咬肌。这样一来,这种袖珍“恐龙”的撕咬能力就非常可观了。 残忍的理理恩龙 和兔鳄一样,理理恩龙(Liliensternus)在科学家们看来也是一种恐龙的原始近亲。理理恩龙和腔骨龙的关系比较密切,它们生存于晚三叠纪,即约2亿1500万年前到2亿年前。理理恩龙身长在3米至7米之间,体重约有130—140千克——它的个头儿可比兔鳄大得太多了。理理恩龙可能猎食早期的草食性恐龙、例如生活在那个年代的板龙。 理理恩龙被科学家们划入早期的兽脚类恐龙,而不是其他类群的爬行动物。这种凶猛残忍的家伙能快速的奔走,“手”和“脚”上都长有致命的利爪。这些令人感觉毛骨悚然的特征,比如双足奔走、牙尖爪利,一直延续在之后出现的各种肉食恐龙身上。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现今存在的肉食鸟类,比如鹰、雕,鹫等,就是从这类出现极早的掠食者演化而来的。 理理恩龙是它所在的那个时代生活着的最大的肉食恐龙,长得很像之后出现的双脊龙——头上都有两片纵向的头冠。理理恩龙身上有着许多早期肉食恐龙的特点,比如,前爪上还有5个手指。不过,它的第四指和第五指已经退化缩小了(在以后出现的食肉恐龙中,第四指和第五指则根本就不发育)。此外、理理恩龙长着长长的脖子和尾巴,前肢却相当短。 理理恩龙的化石仅发现于德国和法国。最早一具化石是于1934年在德国发现的,因此这种原始的恐龙便以其发现者、德国的古生物学家雨果·吕勒·理理恩施特恩之名命名了。不过,时至今日,科学家们还未能发观理理恩龙成年个体的化石。

摘自《智力学习与游戏》2012.7、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