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知识窗 > 百科知识

动物万花筒·尊师小故事

动物万花筒·不简单的触角 陶诗秀 你知道吗,在昆虫头部的眼睛上方,有两根“须”,昆虫学家称它们为触角,这就是昆虫的“鼻子”,昆虫就是靠触角来闻气味的。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分别放上一堆糖(tang)粒和一堆木屑,用铁网隔开,然后捉些活蟑螂(zhang lang),其中几只剪去触角,一起放在有木屑的一边。过一会儿,那些有触角的蟑螂就会穿过铁网的小孔,爬到糖堆那边去,而没了触角的蟑螂,仍在木屑堆上胡乱爬行。 昆虫的种类繁(fan)多,触角的形状也各不相同。像蝗(huang)虫、蟑螂、蟋蟀(xi shuai)头上的一对触角,前后粗细变化不大,看上去像两根鞭(bian)子,叫“鞭状触角”;苍蝇的触角有点像多芒的麦穗(sui),叫“具芒触角”;金龟子的触角是一片片连接而成的,很像鱼鳃(sai),称作“鳃状触角”;蚊子的触角有许多分支,宛如两把刷子,称作“环毛状触角”;而白蚁的触角像僧人们手中的念珠,所以就叫“念珠状触角”。此外,还有跳蚤(zao)的锤状触角、蛾子的羽状触角、蜜蜂的膝(xi)状触角……就算同一种昆虫,雌雄之间的触角形状也不尽相同,例如有种地老虎,雌性的触角为丝状,而雄性的是羽状的。 昆虫的触角除了形状上有明显的区别外,长短的差异也很悬殊。蜻蜓(qing ting)、知了的触角很短,只有在放大镜下才能观察清楚,而蟋蟀、天牛、蝴蝶(hu die)等昆虫的触角就很长了。在浙江天目山考察中,有种孟斯科昆虫纺织娘,触角平均长度居然超过了40毫米。 科学家们发现,昆虫的触角上长着许多不同形状的嗅觉窝,每个窝都由一个小腔与外界相通,窝内分布。感觉神经纤维,所以,昆虫的两根触角总是在不停地东摇西摆,探测周围极其微弱的气味信息。 即使形态各异,但是它们的触角都不简单。它们都能敏锐地捕捉到各种气味。比如,苍蝇只要闻到粪(fen)臭、鱼腥味,就会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蚊子闻到人身上的汗酸(suan)味,便会嗡(weng)嗡飞来咬人;蜜蜂和蝴蝶能闻出各种花果的香味,找到它们爱吃的花蜜;蚂蚁还可以用触角来辨认自己的同伴,假如把几只蚂蚁放入另一窝蚂蚁的蚁巢(chao)内,由于彼此气味不同,这些外来的蚂蚁很快会被活活咬死。昆虫也能依靠触角寻找配偶,雌虫可以分泌出特殊的味道吸引雄虫不远千里前来“求爱”。可是,一旦用剪刀剪去雄虫的触角,或在触角上涂上蜡质,这时即使雌虫近在眼前,雄虫也会无动于衷(zhong),因为它们丧失了嗅觉。昆虫还能依赖触角来选择产卵场所。你看,菜粉蝶闻到萝卜、青菜等植物挥发出来的芥(jie)子油气味,就会飞到这些蔬(shu)菜上产卵(luan);米蛾闻到大米的气味,就会钻进米囤(tun)产卵。 人们根据昆虫的这种特性,已经制造出许多有气味的杀虫剂。其中,有些是诱集害虫,聚(ju)而歼(jian)之,还有像驱蚊香、樟(zhang)脑丸之类的各种驱虫剂。 昆虫奇妙的“鼻子”,也引起仿生学家的浓厚兴趣,他们成功地研制出了比一般的自动分析仪器更加灵敏、快速和小型化的嗅敏仪和气体检测仪,被形象地称为“电子鼻”。 除了当“鼻子”使,有的昆虫的触角还能起到“耳朵”的作用呢!像蚜虫的“耳朵”就长在触角根部,雄蚊的“耳朵”长在触角的第二节上,蓬(peng)蓬松松的感觉毛可以接收雌虫飞行时发出的嗡嗡声。有的昆虫,如夜蛾、虎蛾,它们羽状的触角像是无源雷达探测器,能探测其他蛾子飞行时胸部发出的红外线呢,于是蛾子凭着“雷达”导航,可以方便地找到食物和配偶。 有些昆虫的触角还有其他特殊的本领,如水蚤在游泳时,靠触角维持身体的平衡(heng);还有一种水生的蚜虫,可以用露出水面的触角进行呼吸。 尊师小故事·秦皇岛的来历 秦始皇焚(fen)书坑儒(ru),为此而落得个千古骂名。可他尊敬老师的故事却鲜(xian)为人知。 那是秦始皇统一中国6年后,即公元前215年的秋天,他第四次出巡时发生的事。当时,秦始皇在文武群臣的护卫下,乘着车辇(nian),浩浩荡荡地从碣(jie)石向东北的仙岛前进。随着均匀的马蹄声,秦始皇不觉沉入对往事的追忆中:回想起自己幼年的老师,仿佛他就在眼前,虽说严厉,可令人敬佩难忘。他想,我赢(ying)政能有今日,其中也有他的一份功劳呢。 那位威严的老人,第一次授课讲的就是舜(shun)爷赐(ci)的姓——嬴。他先分别讲了“亡,口,月,女,凡”,然后再合成一个“嬴”字。第二天就要背写。“老师,这字太难写了。”“什么?一个嬴字就把你难住了,将来秦国要你去治理,难事多着哩,能知难而不进吗?”说着就举起了荆(jing)条棍……可惜后来多年没见过这位老师,听说他老人家已经去世了。突然,车停了。前卫奏道:“仙岛离此不远,请万岁乘马。”于是,秦始皇换乘了心爱的大白马。过不多时,便到了岛上。秦始皇环视渤(bo)海,胸襟(jin)万里,豪气昂然,更加思绪万千。等他低头察看眼前,却忽然下马,撩(liao)衣跪拜起来。随从的大臣们见此情景,莫名其妙,也只好跟着参拜。等皇帝站起身来,大臣李斯才问他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位卿(qing)家,这个岛所生的荆条,正是朕(zhen)幼年在邯郸(han dan)时老师所用的荆条,朕见荆条,如见恩师,怎能不拜!”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岛称为秦皇岛。 一碗白米饭 孔子带领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在去陈国和蔡国的路上被困,一连好几天没吃上一顿饭。孔老夫子实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觉,想以此来忘却饥饿。孔子的大弟子颜回见老师饿得很,心想:老师上了年纪,怎能经得住这般折磨(mo)啊!再想不出办法,怕是要出危险了。只好去向人乞讨,居然碰上一个好心肠的老婆婆,给了他一些白米。 颜回高高兴兴地把米拿回来,急忙把米倒在锅里,砍柴生火,不一会儿,饭就熟了。孔子这时刚好醒来,突然闻到一股扑鼻的饭香,好生奇怪,便起来探看。他刚一跨(kua)出房门,就看见颜回正从锅里抓了一把米饭往嘴(zui)里送。孔子有些生气,心想:颜回竟然如此无礼,老师还没吃,他却自己先吃了起来。过了一会儿,颜回恭(gong)恭敬敬地端来一大碗香喷喷、热腾(teng)腾的白米饭,送到孔子面前。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来,说:“刚才我在睡梦中见到去世的父亲,让我先用这碗白米饭祭奠(ji dian)他老人家。”颜回一把将那碗米饭夺了回去,连忙说: “不行!不行!这米饭不干净,不能用它来祭奠!刚才我煮饭时,不小心把一块炭(tan)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为难,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脏的饭给老师吃呀!后来,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饭抓来吃了。这掉过炭灰的米饭怎能用来祭奠呢?”孔子听了颜回的话,才恍(huang)然大悟,这个弟子可真是个贤德的人啊。

摘自《少年月刊》2011年9月

您是第 位访客!